北极之争潜藏经济利益 各国博弈"冰融相见"
    2009-04-10    本报记者:徐冰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潜藏的巨大经济利益日益显现,相关各国的围绕北极权益的博弈也渐次浮出深海,开始呈现“冰融相见”之势。

  北极争夺呈激烈复杂化态势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郭培清副教授介绍,近期北极争夺呈现新的特点,欧盟和北约开始加入北极争夺行列,欧盟、美国和俄罗斯相继出台新的北极战略,北极争夺态势更趋复杂。
  2009年以来,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各国的北极战略性动作依然频仍。短短3个月时间,以能源资源和航道利益为背景的北极权益纷争急速升温,并呈现日益明显的军事化趋势。
  1月9日,美国发布新的北极政策国家安全指令,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美国的北极安排,强调美国在北极地区有着广泛的根本性的国家利益。美国每年投入4亿美元用于北极地区的考察和开发。
  2月9日,丹麦、挪威、冰岛、瑞典、芬兰五国召开北冰洋军事安全合作机制会议,北约、欧盟以集体方式加入北极争夺行列。欧盟希望“公平”分享北极蕴藏的石油、天然气、矿藏和渔业资源。五国表示未来将合作控制北极水域,保证石油和天然气运输通道的畅通。
  3月中旬,加拿大宣布派考察队至北极点附近开展外大陆架勘测,计划在北极投入更多的军事力量。加拿大制定的系列计划包括在北极地区建立新军事基地和开辟深水码头,建造6艘用于北极巡逻的军舰,扩大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
  3月下旬,北极争夺的军事化色彩更见明显。挪威军队在北极海域进行了军事演习,设定北极资源争夺冲突激化的场景;加拿大陆军司令部发言人3月23日宣布,计划在近年内建成一支庞大的北极陆军兵团。而俄罗斯的表现更为积极,俄军方高调宣布潜艇部队将参与旨在确定俄罗斯北极大陆架边界的科考活动,在未来几年将建造至少6艘核潜艇。3月27日,俄罗斯宣布组建北极部队。

  形成环北极经济圈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国针对北极的举动直接转向以经济、军事利益为主。当前,北极权益纷争“冰融相见”,业内人士透露,浮出海面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外大陆架划界,二是航道控制。这两者都与各个国家包括中国的北极权益息息相关。首先,如果北冰洋沿岸国家取得外大陆架,北冰洋国际海底将从288万平方公里缩小到34万平方公里,这将严重侵犯全球的公共资源。而科学界普遍评估,北极地区仅油气资源就占世界储量的25%。
  其次,俄罗斯、加拿大正加强对北冰洋东、西两侧海上通道的控制,试图将通道的一些关键区段划为内水。在刚刚过去的冬天,北极冰盖改变传统的夏季缩小、冬季恢复的特点,冬季也在缩小。去年夏季北极航道历史上第一次全线冰盖融化,大大鼓舞了国际航运界,今夏开通基本已成定局。航道开通必将大大缩短欧洲、北美和东北亚之间的海上航线。
  近年来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传统航道的劣势日益突出。因为海盗猖獗、大国控制,安全环境十分脆弱;而且通行能力也已经饱和,超过5千标箱的大型船舶无法通行,而开通在望的北极航道则不存在这些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北极航道将改变世界贸易格局,形成俄罗斯、北美、北欧为主体的超强的环北极经济圈,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谁控制了北极航道,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新走廊。

  无法效仿南极模式

  相关资料显示,随着北极争夺的日趋激烈,围绕如何治理北极,防止北极分歧演变为现实战争,国际社会竞拟良策。在所有设想中,一些国家提倡按照南极模式,在北极建立一个类似的“北极条约”。2008年冰岛召集全球30多位知名法学家聚会阿库雷里大学力推此倡议。
  郭培清分析,所谓“南极模式”就是非军事化(无核化)、冻结领土争议、科学考察自由与科学合作等,核心是非军事化和领土冻结。然而,因为与南极洲地理环境与政治环境的巨大差异,“北极条约”几无出现可能。
  首先,南北极的地缘政治和治理环境有巨大差异。南极的主体是一块1400平方公里的冰雪大陆,而北极的主体却是一片由主权国家领土环绕的海洋。因此,北极问题实质上是海洋问题。今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经广泛运用于北冰洋,有些条款,如第234条对冰封海域的管理规定就是专为北极地区设计的,北极地区的许多双边或多边协议深受《公约》影响。环北极国家不会再接受类似南极的冻结原则,放弃海洋法的权利而去接受新的限制。
  其次,在可预见的未来,北极非军事化是不现实的。由于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冰洋地带密布核潜艇等攻击性武器,北极地区被高度军事化,现在谈论非军事化根本不现实。
  再次,大量的国际条约体系抑制了“北极条约”的产生。当北极问题凸显时,各领域的全球性条约体系已大量形成并覆盖北极。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都包括了北极。这些条约“参天蔽日”,“北极条约”已无生存空间。
  国际实践也证明“北极条约”不可行。2008年北冰洋沿岸国家丹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挪威五国代表在格陵兰岛的伊鲁利萨特召开会议。这是五国首次就北极问题举行部长级会议,会议通过了《宣言》,明确提出不再缔结新的国际条约,而是依靠现有的国际法主要是海洋法来解决北极纠纷。今年1月9日美国北极新政策也提出,没有必要为北极制定一部类似于《南极条约》的国际法典。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北极条约”无法成立的情况下,各国将围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博弈,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国际海事组织等机构将发挥重要作用。
  北极未来的走势,纠结而复杂,如何公平、和平、科学的善待北极,历史将又一次考量人类的智慧。

    [相关文章]北极:从"科考时代"步入"纷争时代"

  3月27日,俄罗斯公布最新“北极战略规划”,其战略目标是将北极地区发展成为俄罗斯“21世纪的能源基地”。这一计划宣布组建北极集团军,以维护俄方在北极的核心利益,此举再一次将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地球最北端。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