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像重视“引进来”一样重视农民“走出去”
    2007-07-04    本报记者:梁栋 张涛 曹国厂发自河北石家庄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部:

  前些时,记者到河北一些农村采访,感觉到基层有两种很强烈的渴望,一是党委、政府对招商引资的渴望,见到的县乡领导,谈必称项目,言必说环境;二是农民群众对劳务输出的渴望,到外地、外国就业,赚取收入,改变人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领导干部渴望招商引资,为的是强县富民,因为有了项目才能增加财政收入,才能吸纳当地群众实现就业。农民群众热心劳务输出,为的是脱贫致富,“走出去”才能赚到资金,学到技术,开阔视野,创一番事业。由此可见,“引进来”、“走出去”殊途同归,做好了都能实现发展地方经济,致富农民的目标。
  然而,就记者在基层采访情况看,目前基层干部对“引进来”的热情远远胜过对群众“走出去”的热情,政府对招商引资的投入远远多于帮助农民外出务工的投入。
  易县牛岗乡台底村位于深山区,全村740口人,人均只有六七分旱地,每年产七八百斤玉米,群众生活十分贫困。然而,自2002年起,该村陈会来通过私人关系在每年5月至10月农闲季节,带领五六十人去蒙古共和国打工,平均每人每年挣回1.5万元,依靠这条途径,许多家庭迅速脱贫致富。曲阳县东望乡高门屯村,产德乡北水峪、石韩等村,近些年每年都有两千多人通过民间联系,到新加坡、蒙古共和国等国家打工,其中许多人就是靠外出务工挣到的“第一桶”金,谋项目闯市场,拼搏奋斗,改变人生。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多数地方像河北易县、曲阳一样,农民外出务工是民间或个人行为,党委政府在工作中没有给以足够重视。采访中,一些外出务工农民向记者反映“走出去”遇到的难处:
  ——办理出国手续层层收费。群众抱怨办手续环节太多,各环节虽然只是把把关、盖个章,但一些地方从乡镇派出所,到县、市公安局,每个环节都收费,有的还不给票。如果农民不交钱,办事人员就挑毛病,往后拖,要想办完这些手续,没有十天、半个月是不行的;
  ——难以支付高额抵押金。通过正规境外劳务中介公司出国,需要交纳一定数额的抵押金,比如日本、韩国五万元,美国八万元,新加坡四万元,阿联酋三万元,蒙古5000元……当地山区农民一下子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只好到处借,借不出钱只好眼睁睁看着出国务工机会溜走;
  ——亟须提供海外务工信息。许多有志出国就业、创业者苦于收集不到有关国家务工信息,他们能做的,一是向熟人打听,二是到网上寻找,而从这两方面得到的信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目前,各地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支出力度,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如免费培训、给予就业补贴等等,但注意力更多停留在帮助农民在国内打工方面,对海外劳务输出,既缺少专门培训、相应补贴,也缺少信息帮助,政策扶持。随着国内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各地政府应考虑将海外劳务输出作为重点,将海外劳务输出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缓解国内就业压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如果真能像重视“引进来”一样重视“走出去”,农民到境外务工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