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科技研发总支出达3000亿元人民币
但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比上年下降3.11个百分点
    2007-01-31    本报记者:曹滢 方烨 高露    来源:经济参考报

    1月5日,一名学生通过电脑演示他和同学设计的“气动机器人”。当日,南京东南大学举行本科生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会,共展出25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近年,东南大学推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校设立专项基金,制定创新学分认定等政策鼓励学生创新,从2004年至今,全校本科生从事的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约达3000项。(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从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全社会研发总支出达300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上升了22%,占GDP的1.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从2001年首次突破千亿元之后,我国的研发投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短短几年时间里便跨上了另一个千亿元台阶。按照现行汇率计算,早在2003年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就已经位居世界第六位,规模上进入了世界前列。近几年,我国在科技投入方面的突飞猛进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近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2006年度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报告中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预计到2006年底中国的研发投入总额将超过1360亿美元,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研发投入第二大国。
    研发规模的提升是否就意味着我国进入了研发强国的行列?国内一些研究专家认为,总量的增加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了必要条件,但从投入布局和产出等方面看,我国研发能力还是停留在比较弱小的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亟待加强。
    科技部计划司评估统计处处长刘树梅告诉记者,首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而我国通常按照汇率折算后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因此这个结论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其次,简单看规模和排名并不能真实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投入强度、产出效率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才能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据了解,科技部会同统计局、教育部等部门进行国家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跟踪调查十年来,我国研发强度从0.7%上升到1.4%,整整翻了一倍,成绩可谓令人欣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例还处在较低水平。位居研发投入总量世界第一的美国,2004年研发投入强度为2.68%,日本则达到了3.13%,瑞典、芬兰等国研发强度也已超过3%。我国在“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2%的目标,但这也不过是目前欧盟成员国的平均水平。
    从研发投入的来源看,到2005年,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已经在总量中占据了74%的份额,说明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地位在不断加强。但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研发投入的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显示,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投入达到231亿元,占全国大中型企业投入的18.5%,比五年前提高了7.5个百分点,而外商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980家。虽然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研发投入增长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梁正博士认为:“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工作具有‘研发飞地’的特征,也就是在中国的研发成果往往只以‘半成品’的状态返回到母公司,最终的专利和技术成果体现在境外,基本上没有显形的技术溢出效应。”而这样的结果是外商研发投入的加大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在刚刚出炉的《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中,记者发现2006年全国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比上年下降了3.11个百分点。对此,刘树梅解释道,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由人均科技论文数、人均专利转让费等五个指标综合测算而成。指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研发总量快速上升,同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从事全时研发的人员数量都进入世界前列,使得测算的基数增大,而论文等产品的数量上升没有那么快,导致了单位活动效率的下降。
    但不可否认的是,专利申请量和论文发表量始终是我国科技工作的“软肋”。国家知识产权局于本月30日公布,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累计受理专利申请超过30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只占1/3,仍未打破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的格局。而发明专利由于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更被视为一个国家科技产出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最能体现自主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中,国内部分只占2/5。
    与此同时,在论文方面,据主要反映基础研究水平和成果的国际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统计,过去的10年间,我国被该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仅是美国的14.2%,日本的51.9%。这些论文被引用次数为3.69次,而美国高达13.36次,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均在10次以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