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向外来务工者"送温暖" 注意"长效保暖"
    2007-01-10    记者:李荣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本报上海电 记者近日在上海一些街道社区采访,发现岁末年初向外来务工者等城市边缘人群“送温暖”已蔚为风尚。而且不少社区都意识到,“送温暖”不能只送“三分钟的热度”,更要注意“保暖”。
    在上海漕河泾社区,有一个上海南站女子清道班,一共62位“外来妹”,基本都来自四川贫困地区。春节即将来临,她们没有收到往年“送温暖”常收到的粮油、糖果、被子、毛巾等,而是社区送出的四张卡。一张是附近地段医院的医疗卡,今后这些外来务工者有了定点的医疗机构;一张是长途电话卡,可以让她们在节日假期与远在异地的亲人通通话;一张是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的上网年卡,在一年内可以免费上网,与社区居民共享公共资源;还有一张是社区专门为她们制作的贺年卡,向她们表示新春祝福。
    不少外来务工者说,一时的“送温暖”,送过之后没了温度“反而更加寒冷”。外来者真正需要的其实是与社区的融合,能够与当地居民在一个医院看病、在一个网吧上网,自己工作的价值能够为社区所认可,这样的“温暖”才能“保温”。
    在一些外来务工者比较集中的保洁、建筑等单位,过于形式化的“送温暖”已经让位给“长效保暖”的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上海日华环境保洁服务公司经理段沪民说,由于新春期间垃圾量比较大,公司里的外来保洁员大部分都可能无法回老家过年。公司已明确承诺,坚决落实“节日加班三倍工资”的政策,一分也不会少。员工过去自带饭菜易凉易坏,公司决定从今年起为每位员工每个工作日提供一顿免费餐。
    上海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者集中的企业已把员工工资收入水平提升至最低标准之上。在收入取得基本保障之后,不少学历低、识字少的务工者因为在城市日常生活中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很想学一点知识。一些企业就开出“识字班”、“提高班”,免费为他们提供书本、纸笔,专门让老师教他们识字,毕业作业就是给远在老家的父母亲笔写一封家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