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扶贫资金分散使用见效慢
    2006-11-27    本报记者:周芙蓉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让至今还生活在不具备人类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贫困人口搬迁出来,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占全国贫困人口1/10的贵州省的扶贫实践证明,移民搬迁是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最基本的保证。然而,受资金和土地等因素制约,移民扶贫任重道远。

搬出穷山困境建设小康家园

    荔波县翁昂乡拉内村生态移民户何贵米自2003年从山上搬迁到本乡的拉内村以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何贵米说:“从山上搬下来,交通方便了,用水用电不愁了,粮食也够吃,一年下来还能有存款。家里有三亩水田、两亩旱地,一年可收粮食2000公斤。丈夫就在附近做泥水工,一年至少能挣5000元。一年还要卖三头猪,收入2500元左右。”
    在这以前,何贵米和她同村的几十户布依族村民,日子却是另一番景象。65岁的老大妈白瑞悦说,以前在山上住的是茅草房,她和儿子只有四分地,没有电,吃水要到两公里之外的河边挑,爬坡上坎一天只能挑回两三挑水。吃饭全靠儿子到广东打工挣钱来解决,一年至少缺粮五个月。
    贵州省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袁家榆介绍说,从2001年起,贵州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贫困人口进行移民搬迁,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等方式,依托小城镇、旅游业,搬迁了21万贫困人口。计划到2010年,全省要搬迁50.2万人。在实施异地搬迁扶贫过程中,各地配套解决土地、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人口创造稳定脱贫的物质基础,实现了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

财力物力资源有限 移民搬迁任重道远

    贵州是我国贫困人口比重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10。截至2005年末,全省还有266万绝对贫困人口、46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而266万绝对贫困人口中,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石山区、深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需要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的贫困人口高达100万。
    面对如此巨大的数字,财力薄弱的贵州省尽管每年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但仍显得力不从心。
    袁家榆说,目前困扰移民搬迁工作的主要困难是资金和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由于采取了较为科学的搬迁方式,目前还能克服。而资金问题却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袁家榆说,国家及省财政都在尽最大努力加快移民搬迁工作,但进度仍较慢,照目前工作推进,到2010年完成50.2万移民搬迁任务的工作都难以完成,更不要说还有100万待搬迁人口。
    据了解,国家对移民搬迁每人补助5000元。实际上,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加上,贵州移民搬迁每人的成本在8000元,缺口的3000元就全靠当地政府整合相关项目进行。

立足根本消除贫困整合扶贫项目资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异地移民搬迁是解决贫困人口生存、发展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而对这一重要工作,各地没有专项资金。如果不是国家实施异地扶贫搬迁项目,配有专项资金,这项工作将无法开展。目前这一项目仍在试点阶段,资金投入也无法有持续保障。
    基层扶贫干部认为,扶贫资金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资金使用分散,达不到扶贫的最大效益。
    据了解,我国扶贫资金由三大块组成,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这些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各有各的管理办法、使用方向和报批程序,很难整合统筹。如财政扶贫资金由扶贫部门管理,但却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即70%要用于种养业;信贷扶贫资金往往“嫌贫爱富”,没有经济偿还能力的贫困人口几乎得不到;以工代赈资金,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国家扶贫办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提出“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但却无能力整合其他部门的资金,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如贵州每个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部门仅投入20万元,远远满足不了当地需求。按扶贫规划,到2010年,每个村仅可以享受到一次扶贫资金。如果当地政府工作力度大,可以整合一些资金进行综合扶贫,还能见到一定效果。如若不然,资金投下去几乎是打“水漂”。
    记者了解到,由于扶贫资金的使用途径有严格规定,不是贫困人口享受不了扶贫资金。而贵州100万需移民搬迁人口中,至少有30%不在划定的贫困县范围内,因此得不到扶贫资金扶持。
    贵州基层党政扶贫干部认为,生态移民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各种渠道争取的项目资金“打捆”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