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冷思考”
    2009-11-16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明金维/发自新加坡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15日在新加坡落下帷幕。如同此前召开的众多国际会议一样,“中国热”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们不仅越来越多地谈到中国,提起中国,而且对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产生了越来越高的期待。对于外界的“中国热”,我们自己有必要进行“冷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的作用和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是第一个实现经济复苏的主要经济体。在本次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71.3%的与会者认为,中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国际会议上的“中国热”,是对这一客观事实的一种反应,这一点已不容否认。包括我们自己,恐怕也需要适应这种从外围走向核心、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暗处走向聚光灯下的调整。
  但与此同时,面对阵阵“中国热”,我们的确需还需要冷静一下。在“中国热”背后,不能忘记中国的国情。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英国《金融时报》配合美国总统奥巴马亚洲行,专门刊登一个专版的关于世界史上大国力量对比转换的文章,文章认为,美国的影响力固然在下降,但并未衰落。文章提到,中国人口未来几十年将加速老龄化,中国人很可能还未“变富”,就已“变老”。
  在全面认识、理解国情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在国际上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因为在“中国热”的背后,往往存在对中国国情的片面理解,进而产生对中国作用不可实际的期待。在本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周期间,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新西兰前总理迈克尔·穆尔表示,中国在世贸组织内部还太“谦虚”,中国应发挥“领导”作用,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达成协议。但实际情况呢?多哈回合谈判,如果发达经济体不取消其国内扭曲国际贸易的巨额农业补贴,如果发达国家依旧要求发展中经济体在市场开放方面做出让步,谈判短期内不太可能达成协议,这并非中国所能左右。气候变化问题也是如此,如果发达国家不在减排问题上作出表率,而是期待中国承担超出其经济、社会发展承受能力的减排责任,又怎能“破冰”?
  我们不能说在“中国热”的背后就一定是“忽悠”的阴谋,但实事求是地多讲自己的困难,的确可以赢得理解,减轻压力。

  相关稿件
· 达沃斯从中国热走到了中国药方 2009-02-02
· 看好未来发展 PE投资中国热情不减 2008-10-17
· 夏季达沃斯年会上感受“中国热” 2007-09-07
· 专家预测:未来十年房地产仍是中国热门行业 2007-09-03
· 民调显示中国人冷静面对"中国热" 2007-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