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就业’属个别”结论是怎么得来的?
    2009-07-29    曾颖    来源:新京报
    针对一些高校为提高就业率而产生的“被就业”现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回应说,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据教育部的了解,“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7月28日《新京报》)

    相信许多人都会乐意看到教育部发言人所说的———“被就业”问题只是个别情况。这意味着,多数的高校和就业情况是正常的,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好的。但是,这个结论,似乎与当下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感受,有不算小的差异。这差异究竟有多大,估计应该比“个别”要宽大一些。
    这有点像身体感受到的温度和温度计给的温度数不一样,最好的办法,就是再找一个更好更精确的温度计来测量一下,以判定究竟是温度计还是我们的感觉系统出了问题。这就如同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及其家长们,他们在感觉比较纠结的“被就业”,与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有差别一样。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权威的科学且定量的调查数据作为参考系。而非像“极个别”这种听来不太靠谱的定性词。每年各高校统计的名单就在那里,而且基本都是在计算机里,统计和搜索,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因此,说出调查的方法,然后得出结论,其说服力远远大于不公开调查过程、只报告结果的方式。这是用科学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以理服人的方法。公众也许并不太需要听到别的人怎么样,而是需要知道我究竟怎么样?要解决我的感受问题,给我数据,比给我结论更重要。
    相信教育部发言人回答“被就业”的问题,是为了让传闻变得平静甚至消失。但目前这种回复,显然离她想要的目标还远。在没有给出推论方法之前,公众对结果质疑甚至不理解,也是情有可原。
    因此,请告诉大家:“‘被就业’属个别”的结论是怎么得来的?
  相关稿件
· 谁是“被就业”幕后的“大力神手” 2009-07-27
· 顺义区政府与大学联手探索就业新模式 2009-07-23
· 广州:大学生未就业超半年可领补助 2009-07-23
· 我国将实施五项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2009-07-21
· 保增长未必促就业 2009-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