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主管部门可能要将大幅收缩铁矿石进口权,将拥有进口资质的企业从目前的100多家减少到10家左右,以期通过强化进口集中度来提高价格谈判地位。而且可有效防范过去由于有过多进口资质的企业拿到价格低廉的长协矿而进行倒卖。据称这一举措将有利倒卖行为的萎缩,降低长协价和现货价之间双轨的“套利”。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机制已开始引入,而计划体制还未全面退出之际,价格双轨制一度普遍施行;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双轨制不仅带来大规模腐败,造就大批倒爷,更严重扭曲了产业内的激励机制;由于转手倒卖的利润远远高于正常经营和生产,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衷于挤入有限的低价采购通道,寻找倒卖机会,而忽视了技术和管理等企业素质的提升。许多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的企业,仅仅凭借价格特权便可活得十分滋润,而一些高管们通过批条子也获得了丰厚的个人灰色收入,有些国企甚至退化成了专事倒卖的空壳;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部分商品价格已经放开,价格体系基本理顺,但一些行业仍然存在着双轨制的残余——既包括石油、化肥、矿石等大宗物资领域也包括纺织品等出口领域,而这种以进出口专营权为其新形式的价格特权、以配额导向的进出口限制,有时容易让个别企业凭空坐收巨额垄断利润,日益为业界和大众所诟病。 如果拥有进口资质的都是纯贸易公司,那么,尽管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被切割走了一块垄断或管理租金,但还不至于造成行业激励扭曲,因为生产者面对的是同样的价格;然而在目前部分行业所施行的进口专营制度下,拥有进口权的往往同时也是生产商,正是这一点是最为有害的,它保护了低效率企业和落后产能,妨碍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压制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权势企业和它们的支持者或许会说:与民营中小企业相比,我们拥有更高端的技术、更丰富的行业经验、更多的大学生、博士和专家、更整齐漂亮的现代化厂房、更豪华的办公楼,当然是我们代表了先进产能;然而所有这些都证明不了企业的先进和效率,市场经济中,唯有价格和利润是最终的裁判者。 一些大型国企,凭借进口特权获得低价原料,加上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却屡屡亏损,相比之下,民营中小企业既要承受二三手市场高价原材料,又缺乏政策和信贷支持,却往往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同样的产品,不仅能生存下来,还能盈利和增长,谁才是先进产能和优秀企业,应该不难分辨。市场竞争如同生物进化,只有经受了环境考验,在激烈而开放的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个体,才有理由宣称自己是先进和优秀的。 每一次经济衰退,也都是淘汰过时低效企业的过程,这是市场演化得以进行的方式,利用这一时机进行有力的改革、尽量消除过去的价格双轨制残余身影,为国内各类型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这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