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率”统计当使人信服
    2009-07-10    石敬涛    来源:长江日报
    8日,教育部发布消息称,截至 7月1日的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7月9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个“68%”的高校就业率,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哭笑不得;看到这个“68%”的高校就业率,又有多少人信以为真;“68%”的高校就业率,能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即使这个统计是千真万确的,又有多少人相信这个统计数字是真实的?
    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就业率的真实性,公众向来持怀疑态度。1999年,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目的是“要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公布就业率就是对各高校办学质量的督促”。但是事与愿违,各个高校为了迎合教育部的“督促”,就业率就成了部分高校的数字游戏,各高校用挂靠单位、违规操作各种手段给就业率猛放“卫星”,也早已经是路人皆知的“秘密”。
    仔细分析的话,就业率本身是没有“原罪”的。现在就业率之所以沦为造假游戏,成为扣压毕业证的把柄,主要是我们对就业本身的认定界限不明确,统计方法不科学、不严谨。
    在美国,统计就业率要跟踪3年,包括总在业时间,工资水平等。在英国,更是以《教育法案》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而加拿大是利用国家统计局等全国性机构及一些民间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保证就业率统计的客观、真实、科学。而我们的统计,却只要有一个单位盖一个章,从此就简单地认定为已实现“首次”就业,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想不造假都难,怎么可能赢得社会认同和信任。因此,应该借鉴国际上的成熟做法,给社会一个可信的高校就业率。
  相关稿件
· 王旭明:高校就业率造假将被“一票否决” 2006-11-29
· 教育部:明年起高校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挂钩 200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