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过于担忧通缩
    2009-04-30    苑德军    来源:新京报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兰州大学讲学时指出,“中央银行反通缩和维护市值稳定的决心是坚定的”(据4月29日《信息时报》)。3月份CPI同比和环比都是负增长的数据公布后,社会上对通缩的担忧又多了起来,易纲应该代表了央行对通缩的态度。但中国的通缩压力真的有那么大吗?
  以CPI是负增长就断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缩,是没有道理的。原因很简单:其一,去年3月是CPI高企的月份,如果剔除翘尾因素,CPI同比增长并不为负。其二,3月份CPI环比虽为负值,但考察物价指标并据此做出定性判断,不能仅仅凭一个月度的数据。按照经济学的通货紧缩定义,只有物价持续负增长的时间超过了6个月,才可视为通货紧缩。仅一两个月度的负增长,还不足以说明物价质的变化趋势。其三,一般意义上的通缩,是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同时下降,而今年前三个月我国贷款超常增长,M2增长率也在18%以上的高位徘徊,3月份更是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25.51%,货币供应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呈剧增态势。
    在现实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要大于物价下降的压力,中国短期内不可能发生通缩。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一些竞争性行业的产能过剩早已存在,且已成为了一种常态。尽管这类行业的产能过剩对物价有向下拉动的作用,但其并非影响物价变动的主要因素。在刚刚过去的上一轮通胀中,PPI上升的效应无法向CPI传导,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很显然,竞争性行业的产能过剩,不是拉动物价下行的重要动力。
  而自去年9月以来由于经济下滑所导致的钢铁、煤炭等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产能过剩,归根结底还是需求放缓所使然。所以,判断中国经济短期内能否进入通缩,应着重考察需求层面变化对物价走势的影响。
  从消费需求看,尽管受到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就业形势严峻、社保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但随着结构性减税、家电和农机下乡补贴、发放消费券、改善消费环境等诸多政策措施的出台,其增长仍然相当强劲。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达到15.9%,处于16年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仍是一个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体。这一关于中国经济的质的规定性,并没有因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发生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企稳回暖,总需求也将步入正常增长的轨道。中国的总需求规模不会因外需下降而严重萎缩,拉动物价上涨的货币需求力量仍很强劲。尽管物价在个别月度会出现同比负增长,但就全年而言肯定是正值。因此,夸大通缩压力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有悖于物价的实际走向,而且也会模糊政策决策者的调控视线。
  相关稿件
· 通缩数据难掩通胀忧虑 2009-04-22
· 零售价格指数创49年来新低 英通缩压力加大 2009-03-25
· 康奈尔大学教授黄明表示当前最应预防通缩 2009-03-23
· 即便通缩来 也请不要走开 2009-03-19
· 非典型通缩也需遏制 200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