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券”怎样发放效果更好?
    2009-04-28    孙立坚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消费券刺激内需效果不明显    应更加注意发放范围和方式
    选择发放时机调动旅游兴趣    设计使用方式避免过多限制

    继杭州、常州、四川等地在上海发放旅游券后,浦东近日将向江、浙和本市发放合计约9亿元的“迎世博”旅游优惠券。事实上,全国各地各种名义的消费券发放至今,刺激内需的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何在?
    一般而言,发放旅游消费券的用意无外乎以下几点:首先,唤起大众旅游消费的欲望。这关键取决于发起部门能否抓住亮点,吸引广大的客户。第二,旅游产业的消费增长会带动当地其他服务产业利润的增长。第三,起到宣传自己、推销自己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券的精心设计和发放管理都将会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
    从目前这一轮旅游券或消费券的发放效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处理好,否则,旅游券或消费券的发放就可能成为一种形象工程或被商家恶意利用,无法达到刺激内需的效果和预期目标。甚至这种政府主导的刺激内需的初衷,很可能会被一些“黄牛党”利用,他们会抓住大众更为渴求现金收入的心理而恶意将其倒卖,或被一部分拿到旅游券但还是没有购买力的人群用去“送人情”。

    怎样设计发放好旅游券或消费券?

    第一,就是要注意发放的范围和方式。如果旅游券无目的地盲目发放,会造成使用效率严重低下:有钱人,不在乎;没钱人,不敢用。这次,浦东发放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江浙一带,也是考虑交通成本、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对旅游券使用效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后才做出的“理性决策”。另外,旅游券发放地点或方式不注意,也很容易引起哄抢甚或交通阻塞的现象,这会使得旅游券这一公益目的大受损害。
    第二,选择好发放的时机。如果旅游券没有“踩”到好的时机,那么,旅游券的利用效率也会打折扣。好的时机并不等于假期。短假期、工作较忙的阶段,人们外出的愿望往往并不那么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利用社会的“兴奋点”来唤起大家消费的强烈愿望,这可能比瞄准假期更加关键,效果更加明显。

    第三,设计好旅游券或消费券使用方式。很多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对购物消费的商品、范围和时间进行过多的限制,就会让消费者产生一种商家变相折价推销库存的不快感,从而严重影响了政府利用消费券刺激内需的本来目的。
    不管怎样,靠旅游券发放来刺激内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应该把它看成是挽救经济的救命稻草,事实上,用好旅游券,其效果会远远超出一般的经济效果,用得好,它能展示城市发展的新貌、提高大众的社会修养、强化当地企业和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品牌建设,也必然会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经济效益。但用得不好,既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会破坏政府刺激内需的计划,更严重的还有可能造成相关部门社会形象的恶化。
    很多发达国家把发放旅游券和“宣传城市文明、提高大众修养”的目的紧紧相结合,他们专门定期对特殊阶层或社会大众免费开放一些重要的博物馆和旅游景点。这种公益性的旅游“让利”制度,非但没有减少这个城市的旅游收入,反而通过口碑的建立,扩大了旅游的群体,带动了当地城市消费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发放旅游券首先应该多考虑为社会大众提供认识自己城市的机会,再通过各类服务型企业和机构自身优质的公共服务,来拉动自己城市的旅游消费水平,当然,地方政府也要通过合理的财政补贴政策,来扶持那些让利于众、提升城市形象的公益服务机构和企业。

  相关稿件
· 内蒙古发放景区免费门票、旅游券 2009-04-14
· [新闻点评]旅游券小心自毁形象 2009-03-13
· 哄抢冷遇并存 旅游券拉动内需效应需时间考验 2009-03-09
· 旅游券遭哄抢凸显精确投放之缺位 2009-03-03
· 发旅游券的做法值得商榷 200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