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开启中国金融外交新纪元
    2009-03-31    马光远    来源:新闻晨报

  对于即将召开的G20峰会的前景,全球看好的人没有几个,这也符合目前各主要大国在应对金融危机国际协调方面分歧重重的现实。但中国财经高官在峰会之前,就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异乎寻常地连续发出“中国声音”,这种罕见的高调给注定无疾而终的峰会带来一丝亮色和期待。

  无论是周小川建立“超主权货币”的建议,还是谢旭人要求国际储币多元化的呼吁,乃至王岐山在《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表示中国愿意增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态,都引发了国际社会的热议。鉴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一直奉行“韬光养晦”的低调姿态,这次主动连环出击的举动的确耐人寻味。
  事实上,中国的建议未必真的会成为本次金融峰会最后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中国声音”的意义不容低估。如果将之解读为晚近以来,中国在金融外交方面的首次主动亮剑,实不为过。揭开中国近代史,中国在外交领域的诸多屈辱,尤以金融领域为甚,每一次不平等的条约,最终都是以签署不平等的金融契约为代价。而新中国成立以后,乃至改革开放以来,国力虽然日益隆盛,但在金融外交领域,中国一直缺乏自己独立的声音,最多的时候也是以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自居。这不仅和中国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更无法在金融制胜的国际外交中维护自身的金融安全和国家利益。
  从全球近代史的变迁来看,大国的兴衰和全球版图的改写,最终无不表现为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在中华帝国鼎盛时期,“白银时代”便是全球第一大国的明证,大英帝国在19世纪称霸全球,最终体现在英镑成为国际储币上,而美国在二战后取代英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最终的标志仍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美元霸权。
  可以说,金融外交已成为冷战后国际外交的最高境界,美国正是利用其美元霸权,屡次将其国内经济危机转嫁到全球,化险为夷。如果说金融是中国经济短板的话,金融外交则无疑是中国外交的软肋。看看30年来,为了遏制中国崛起,美日欧等在金融领域一直持续向中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也罢,汇率市场化也好,都属于他们遏制中国的最有利手段,而中国在金融外交领域一贯的“低调”表现,造成了只有被动招架、被动辩解的局面,遑论发挥影响确保海外资产的安全。
  果不其然,眼下美国故伎重演,开动印钞机,准备将其救市的成本让中国等主要债权人承担。这种情况已经说明,将我们自身资产的安全寄托在美国人讲道德上显然不现实,唯有主动出击,向美国施压,通过外交的博弈给美国人无限制的滥发美元戴上枷锁,方可确保我们30年积累的外汇储备不化为乌有。就此而言,中国在本次全球金融峰会之前,频频出击,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最高明的选择。不管王岐山、谢旭人和周小川的建议能有多少可行性,但至少已经将中国的声音有效传达到全球,这无疑是近百年来中国金融外交的一个转折点和标志性事件。
  因此,中国应该以本次金融峰会为契机,确立清晰的、持续的、利己的、统一的金融外交战略,让金融由中国的短板而一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从而在美元霸权衰落的乱世里,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生存乃至发展空间,确保中国资产的安全。

  相关稿件
· G20峰会的话语权之争 2009-03-31
· [刘洪看美国]G20峰会前的大国博弈 2009-03-31
· G20伦敦峰会能否率全球经济突出重围? 2009-03-31
· G20峰会:载不动 许多愁 200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