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频频破发并非A股异相
    2008-09-22    作者:谭向阳 许柯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截至9月18日,在2007年以来首发募资的191家公司中,108家公司的股票收盘价跌破首发价,“破发”比例高达56.5%;在今年上市的73只新股中,也有41只股票“破发”。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长期存在着“新股不败”的神话,沪深交易所自成立以来共发行约1600只A股,其中99.5%的个股首日相对发行价格上涨,仅有0.5%的个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新股首日平均涨幅更是惊人。因此,今年以来的新股频频破发现象略显得耐人寻味。
  然而,从国际成熟市场来看,“破发”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香港证券交易所2000-2005年的194家首发上市公司中,只有62%的IPO股票上市首日收益率为正,其余38%的新股不能为新股申购者带来回报。2007年美国三大交易所共发行上市新股230只,上市首日共有71只新股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另有65只新股首日收盘价涨幅不足10%。可见新股按二级市场可比价格发行是国际惯例,上市后因市场波动而跌破发行价也属平常现象。
  至于缘何当前A股市场新股屡屡破发,除了市场波动因素外,新股发行市盈率偏高、新股上市后因未能真正全流通而需估值调整也是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在浓厚的投机氛围影响下,A股二级市场新股热炒成风,使得新股高位接盘成为常态,这导致新股发行价再高也能轻易发售。而且,巨量资金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并在上市后大幅套利,既表明新股定价缺乏效率,也凸显二级市场非理性的一面。因而不合理的高发行价和高初期定位,就成了新股上市不久“破发”的首要原因。
  此外,新老划断后的新股发行制度,体现为上市初期只有少量公开发行股份进入二级流通市场,而大量的首发限售股将在1-3年后进入流通市场。由于上市初期股票供应量相对较小,容易造成定位过高。而新股上市1年后则会产生新增大量可流通股份压力。这又导致新股虽然已经上市,但其估值定位仍需要在上市后反复调整,大多数新股上市后走势弱于大盘乃至破发也在预料之中了。
  本轮市场进入调整以来,技术走势一路超跌,整体估值虽已进入合理区间,但市场的下跌趋势仍难以根本扭转,很大原因就是股票市场供求平衡因为大量限售股解禁流通被打破。市场面临新股发行、股改大小非解禁、2005年新老划断后发行新股原限售股东解禁等三类股票巨大的供给压力,其中新老划断后原限售股东解禁规模将在未来占据最主要地位。数据显示, 2009年新老划断后首发限售股解禁市值是股改“大小非”的1.2倍,而2010年更是高达9倍,两年总金额超过6万亿元,且因新股不断发行,未来解禁压力仍在持续增加。
  在未来数万亿市值股票的持续供给压力下,投资者不妨把新股当作含有“大小非”上市预期的老股一样,充分考虑其未来新增股票供应冲击成本,依据全流通下的合理定位进行自己的投资决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