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三敢干部”成为挥霍“漏斗”
    2008-07-02    新华社记者:包永辉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近日到长三角的一个地级市采访,该市纪委书记在大会上痛斥敢花、敢贷、敢不还的“三敢干部”。这位纪委书记坦言,有些干部抱着“有钱要花光,无钱就借贷,还钱靠下届”的施政动机,只求任上风光,不管身后负债,有些债务,政府换届几次都还不清。
  这位纪委书记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一些干部以城市形象的名义要求下属机关高标准兴建办公楼,钱不够就让建筑商垫资建设,导致有些机关至今仍债台高筑。一些乡镇干部不管负债累累照样“紧吃”。近几年来对该市一个县的8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金额1200多万元。“三敢干部”已成为挥霍发展成果的巨大“漏斗”。
  “三敢干部”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畸形的政绩观作祟,官员的考核考评机制不科学。
  必须承认,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干部德、能、勤、绩的考核力度,这对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但有些地方的考核办法还存在着一些弊端,概括起来就是“四重四轻”: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重表面文章,轻基础工作;重靠财政、招商引资等数据说话,轻对这些数据真实性以及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考察,也就是所谓“重数字,不重过程”;重经济上的成就,轻人文上的关怀。
  这种不科学的考核机制导致一些“三敢干部”因一时风光而得到了重用、升迁,而那些扑下身子,不求名利,踏踏实实做事的干部,却因政绩不彰受到冷落。
  考核办法决定了用人取向,而用人取向又是有效的指挥棒。在这样的指挥棒下,一些心浮气躁的投机干部,为了彰显自己的政绩就盲目冒进,举债发展,大把花钱,造成很多烂摊子、巨额债务。有些地方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其造成的失误与浪费,已很难界定是工作失误还是损公肥私。
  除了畸形的政绩观外,干部权力的失控是“三敢干部”出现的另一种土壤。记者在这个市的一份审计报告中看到,有些问题比如乱收费、乱支出可以说是屡查屡犯。深究其因,一是对问题的查处失之于轻,失之于宽;二是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不计后果的“三敢”,是典型的腐败。这样的干部损害了地方发展的元气,甚至掏空了发展的成果,应当坚决制止和查处。让“三敢干部”失去生存的土壤,还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相关稿件
· 零利润危机蔓延长三角纺织业面临生死考验 2008-06-30
· 长三角地区崛起都市圈 一体化再添新动力 2008-06-27
· 李凯:长三角地区谋建电信区域“生态圈” 2008-06-27
· 长三角民企陷“上下游挤压”困局 2008-06-23
· 沪杭两地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 200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