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告别“脆弱金融”有多难
    2008-06-27    作者:孙立坚    来源:国际金融报

  越南正在经历金融震荡,这就引发一个新问题,中国乃至东亚经济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新机遇和挑战?对此,笔者愿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解析。

  一是关于东亚增长模式的“是”与“非”。众所周知,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亚洲国家目前依然是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是东亚发展的优势,然而,现在这一优势正逐渐发展成该区域的劣势。其判断依据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依据是,中国在延续东亚增长模式当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在投资环境改善上花费的力度,为整个亚洲的经济活力体现打下了非常良好的物质基础。另外,中国市场的潜力和劳动力的优势,使得东亚区域的经济增长神话延续到今天。
  第二,中国目前在出口上的优势。中国的贸易顺差体现了其国际竞争力不仅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结果,和中国企业的迅速成长有关,它也是整个亚洲经济活力的体现,是整个亚洲企业贸易的活跃体现。
  第三个理由,既是东亚战略的一个优势,同时也是造成今天东亚走入发展困境的一个大问题——金融抑制。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亚洲国家政府有意图地将金融抑制政策和产业政策配合起来,以追求东亚模式发展的最低成本和最高收益。抑制的具体形式就是管理自己国家的汇率和利率,甚至现在油价的管理,也体现了这样一种产业政策和金融抑制思维。
  在上个世纪世界经济失衡问题和金融全球化强度还不十分明显的时候,这一东亚发展战略还很成功,它给东亚增长模式带来了活力——也就是政府来承担出口导向或引进外资引起的汇率和利率波动风险,而使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发挥自己产业的比较优势,发挥产品价格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失衡状态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一战略就会暴露出本国金融体系严重的脆弱性倾向。美国次贷危机、全球油价泡沫以及近期的越南金融风暴都已经从3个层面上暴露出东亚的这种脆弱性——东亚外汇资产的严重缩水;东亚对美出口疲软;一些国家金融市场的震荡和衰退。
  这种脆弱性具有何种特征?
  在东亚国家,一旦外商直接投资(FDI)撤离,本国银行体系(亚洲金融体系的特色)在资源配置上就会出现混乱。一般而言,有外商投资的方向或和外商挂钩的项目就存在经济效率以及良好的绩效,国内银行根据这一“信号”,就可以放心和大胆地进行商业贷款。这种“跟风”掩盖了它们业务竞争力低下的缺陷。而一旦FDI资源配置信号失去,如外商投资撤离,或者外商投资进入虚拟经济的时候,整个东亚模式国家的资源配置效率上的问题就随之暴露,资金很容易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导致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眼下的越南金融风暴和以前东亚金融危机,就是这一问题的极致表现。
  东亚的金融脆弱性可以归纳出两个层面上的问题:
  其一,在资本管理严格的国家上,金融抑制战略带来了严重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尤其在现在成本输入性的通胀环境中,很容易削弱本国出口的竞争力,同时也严重削弱本国内需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经济出现恶性循环的态势。
  其二,在一些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家,如日本,实际上,金融抑制(刚性的低息货币政策)导致了大量的储蓄外流,致使本国产业的空洞化。
  金融脆弱性问题需要东亚进行区域合作来填补这种缺陷,否则会带来更多的问题。笔者认为,韩国在东亚危机之后,果断地开放金融市场,大量引进外资,包括容许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高比例的持股,对于其后来的产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上述东亚发展模式在当今世界经济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很显然,我们要重新调整增长模式,大刀阔斧地进行社保、教育、医疗、劳动、金融和税收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东亚发展模式能否成功转型,也关系到亚洲能否形成自己的内需市场,更关系到能不能在东亚区域内平衡其庞大的储蓄和投资问题。如果没有上述制度改革作为铺垫,东亚就不可能自发地跳出对外依存的增长模式,而这种模式下所滋生的金融脆弱性等问题,在世界经济失衡状况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