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甘肃省内的兰州市、通渭县、武山县、陇西县、安定区等都在因城市建设征用土地。这种现象表明,占用耕地搞建设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惯性思维。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10月底,甘肃省当年耕地减少了67277.1亩,其中建设用地占34.89%。今年第一季度,甘肃建设用地供应总量达到了4071亩,呈快速增加态势。虽然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甘肃省耕地占补平衡,但不断增加的用地数量说明征地越来越多。 近年来,不少地方的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征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要征地、城市扩建要征地、基础设施建设要征地、招商引资也要征地,几乎是发展中的每一步都在打土地的主意,土地似乎成了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对此,我们是否该深思:还有没有不需征地的发展方式了? 事实上,不断征地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仍然立足于扩张规模,通过提高总量来追求发展速度,利用“快”字求政绩;二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盲目,突出的表现就是“招商狂热”,有的地方甚至狂热到给每个干部硬性摊派招商指标,不管当地环境和资源能否承受,只要是“商”就招,而“媚商”的招牌往往就是土地。甘肃省不少地方在招商引资中拿出的大多是位置优越、开发投入少的农田,还唯恐客商不满意。 土地大量被征用,直接威胁着粮食安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如果对土地挥霍无度,拿什么来保证粮食安全?又怎能保住18亿亩耕地这个底线?与此同时,一次性补偿难以保证失地农民长期维持生计,越来越多的农民将面临“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困难。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势头强劲,要保住18亿亩耕地这个底线,迫切需要更加有效的土地监管机制。新建立的国家土地督察制度被认为是有效遏制地方土地违法行为的一件利器,但土地违法案件禁而不止甚至反弹的迹象说明,土地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更好地落实土地督察制度,坚决遏制住一些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值得认真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