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上升不是通胀风险的主因
    2007-11-13    作者:余丰慧    来源:中国网

    央行在8日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预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达4.5%左右。粮食价格、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行压力增大是通货膨胀风险扩大的三个主要因素。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工资上行压力将增大。
    目前,全国平均劳动报酬已连续七个季度超过GDP名义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未来有可能进一步推高价格总水平(11月8日《新华网》)。

    因此,央行得出结论: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增加通货膨胀风险的另一个因素。 4.5%的通胀率,超过年初确定3%目标的1.5个百分点。而把劳动力成本上升与粮食价格、能源价格并列,作为加大通胀风险的三大主要因素,笔者不敢苟同。
    必须弄清楚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货膨胀主要是指流通中货币过多,多的货币追逐相对少的商品,造成物价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我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多是可能发生通货膨胀的主因,而这种流动性过剩不是央行主动发行过多货币造成的,而是被动或者说不得已而为之过多发行基础货币酿成的。主要是我国贸易顺差直线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根据我国目前的强制结汇制度,央行必须被动发行基础货币来冲抵。这就造成了国内流通货币过多的现象。
    试想,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和决定因素,无论通过财政还是信贷,投放的货币都必须有商品作为保证。否则,必然造成物价上涨。而我国的巨大贸易顺差,意味着这部分顺差的商品出口到国外销售,而销售后得到的外汇兑换成人民币后在国内流通。商品销售到了国外,货币回到了国内。回到国内的这部分贸易顺差外汇兑换成人民币在国内流通是没有商品保证的。这部分潜在流通的货币有多大呢?就是我们的外汇储备1.4万亿美元左右。这是我国可能发生通货膨胀风险的主因,这是真正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贸易顺差过大导致外汇储备过高,外汇储备过多又导致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又导致潜在通货膨胀风险增加。我国巨大的贸易顺差,是在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廉价的劳动力、廉价而且管理宽松的资源能源、不是很严格的环保限制政策等,正是国际资本追逐的地区,正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目的地。遏制流动过剩就必须扭转贸易顺差过大的局面,而扭转贸易顺差过大就要从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背景下来考虑,其中大幅度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是扭转贸易顺差进而遏制流动性过剩的措施之一。流动性过剩得到了解决,通货膨胀隐患就基本消除。
    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增加商品成本,进而引起物价上升,但这只是表象,增加的成本也微乎其微,况且,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在过去长期过低的基础上的上升,是在补过去的欠账。在劳动力、管理和资本中,影响商品成本比较大的要素是管理和资本。资本和管理在分配中的比重过大。因此,如果承认外汇储备过高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的话,那么,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但不是加大通货膨胀风险的因素,而是消除通货膨胀隐患的措施之一。
    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但能够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普通劳动者工资过低的现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发展成果让全民共享的要求,而且还能够促进消费的增长,促进经济拉动方式的转变。
    决不能把通货膨胀风险增大的原因推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头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