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持续高增长的隐忧
    2009-03-31    陆志明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与此前市场相关人士的估测基本吻合,3月的信贷继续维持着前期的高增长态势。据目前已有数据来看,新增信贷总量先低后高。这一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意愿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实际经济中投资的周期性相关。尤其是政府主导的大型投资基建项目,往往都是采取按阶段投放信贷的模式。可以预见,银行信贷增速在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银行信贷持续高增长虽然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中国经济出现类似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局面,但是这样的信贷增长究竟有多少能成为实体经济中所需的能量,并最终成为最广大居民的实际有效收入,通过内需形式消费中国企业生产的最终商品,从而维持中国经济在外需持续疲弱的情况下8%的年经济增长率,还需要深度考量中国政府直接投资与信贷渠道的微观效率,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从目前已有的数据来看,核心的经济增长与通胀数据全面走低,对经济复苏计划是个严峻挑战,持续高量的信贷增长,至少目前尚未给实体经济带来明显的复苏活力。相反,众多企业在获得信贷支持之后,缺乏有效的投资再生产途径,并将其投入到股市中的可能性存在。
  如果信贷增长不能有效作用于企业投资再生产的良性循环,那么央行鼓励信贷增长的真正目的就难以得到实现。相反,金融市场过度投机的高收益诱惑将会吸纳原本用于实体投资的资金流,并深度威胁到实体经济投资生产的稳定恢复。与此同时,金融市场投资的高风险,也极可能威胁银行相关信贷的安全。
  外需萧条也可能会通过就业—收入机制影响中国经济内需的扩张。外需的持续下滑不仅对中国经济高位增长构成直接冲击,同时还可能形成众多潜在威胁,其中最为主要的,莫过于通过降低居民实际收入预期影响实际内需的增长。
  国内目前大中型国有企业吸纳的社会就业人口仅在10%左右,而广大与出口贸易相关的中小型企业就业人数则占到80%至90%。而政府大规模的经济复苏计划对于大多数就业人口来说,至多只能通过间接的渠道受益,而具体受益的程度,由于中间环节的存在必然会出现相当程度的降低。尤其是在一部分新增信贷可能流入金融市场之后,考虑到中国人口与金融资源的“二八效应”——也即约20%的人口占据80%的金融资源,同时约80%的人口占据20%的金融资源,中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提升内需的能力并未出现太大变化。这也是中国实际物价水平近期全面走低的重要原因。
  更值得关注的是,信贷持续高增长积累的流动性,还会形成对未来通胀的潜在压力。考虑到美联储大量收购国债发放美元货币对美元贬值的冲击,以及欧盟关于启动欧元印钞机的信息,世界各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压力,货币竞相贬值的大战一触即发。一旦世界各国货币大量贬值,那么通胀压力将会在世界各国之间传导。届时,前期过多的投放的信贷资产恐怕会成为最大的人民币潜在贬值压力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