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救市非彼救市
    2008-10-15    崔宇    来源:广州日报

    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全球的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在经历着“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窘境。各国政府正在突破“集体行动的困境”,从五花八门的我行我素过渡到步调一致的联合救市,但由于各国经济结构的差异,在中文概念里统一的“救市”之名实际上千差万别。

    新一轮弥漫欧美市场的金融危机正表现为信贷危机、信用危机和信心危机。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的次贷危机拖垮了高度杠杆化的金融机构,进而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银行惜贷情绪的蔓延又导致企业和消费者融资困难,实体经济岌岌可危,消费者对实体经济的悲观预期引发的挤兑行为又加剧了银行流动性的不足。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链条,最核心的不是单纯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而是要激活信贷市场,提升银行的信用和公众的信心,否则银行的惜贷行为会导致“流动性陷阱”,过多流动性的注入也会为下一轮危机埋下隐患。 
    从这一角度看,美国和欧盟的救市政策走了一段弯路。此前,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和全球各大央行联合降息反而加剧了市场恐慌,上周全球各大股指纷纷破纪录跳水就是明证。原因在于美国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仅仅是要收购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但投资者担忧的是,如何为不良资产定价以保证纳税人的利益、杯水车薪的救市资金如何覆盖几万亿美元的不良资产,以及那些资本金和信用双匮乏的金融机构如何能够重整旗鼓。而联合降息在银行信用创造能力下降的情况下,也只是给市场带来理论上的流动性,并不会为实体经济注入甘泉。
    正因为此,本周美国和欧洲各国调整了救市方案。周一美国政府表示将从7000亿美元救助资金中斥资2500亿美元,用以充实国内主要银行的资本金,也就是外界盛传的“国有化”,并且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将在3年内为银行间同业拆借提供担保,并将进一步放宽联邦存款保险的上限。继英国宣布向3家银行共注资370亿英镑后,欧洲各国政府总共将划拨近2万亿美元,旨在担保银行间贷款及收购银行股份。全球股市在此真正利好消息刺激下也大幅反弹。
    反观中国,由于金融管制严厉和金融创新不足使中国避免了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而且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仅仅是行政指令上的信贷紧缩导致了企业融资难,因此中国的救市不同于欧美各国,要救的不是信贷市场而是股票市场。
    美国的金融业占据半壁江山,虚拟经济的下滑导致的“负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巨大,而消费占了美国GDP的60%~70%,因此美国要通过救信贷市场进而拯救实体经济。由于中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不对称性关系,实体经济向好只是股市繁荣的必要条件(即实体经济上行不意味着股市上行,实体经济下滑则股市必定下滑),因此需要救实体经济来拯救股票市场。
    对于中国来说,此救市非彼救市,不能在救市的大旗下望文生义,不能对股票市场强力行政干预,而是要从挽救实体经济入手。近期市场上流传的叫停大小非、紧急休市、修改涨跌停幅度和平准基金入市等“八大利好”希望只是泡影。针对未来外需减少的预期,通过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内需来维持经济增长,并且完善股市的交易运行机制或许才是救市的真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