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挺进氛围中的油价难题
    2007-11-0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当国际油价突破93美元/桶的时候,国内许多地方的加油站出现了暂时的油荒。由此带来的暂时不便,使得消费者亦难免抱怨。目前垄断和价格管制并存的中国石油管理体制也就面临更大的压力。在全球化和市场化时代,要在市场体制中保留部分垄断和价格管制领域,维持这种混合型经济的运转,国际市场动荡和内部市场化要求的压力都不小。
  市场化是个好东西,究竟是谁,又有什么理由对这一好东西犹豫?只从企业经营层面说,中石化和中石油恐怕不会拒绝成品油定价按市场需求波动。它们今年多次要求发改委调高油价,是基于经营压力的自然反应。它们规模庞大,即使按市场规矩来也不必害怕其他企业挑战,从而可以像很多市场国家的大石油公司那样占据少数市场寡头的两个席位。再进一步说,如果人们继续呼吁垄断从石油领域退出,对这些大型垄断企业的员工而言,改制也并非畏途,可能是遍地鲜花。
  一般民众对石油定价问题会相对漠然。成品油消费毕竟不是装电话,不是每家都有需求,消费者也不会认为石油公司对自己漫天要价。没车的普通民众对成品油价格波动没有直接感觉,对有车一族享受低油价补贴的不公平感觉也不会太强烈。如对其他公民享受油价补贴感到不公平,或许也可以去买辆车。有车的消费者对于定价机制则有些左右为难:成品油价格像现在这样管制,可以经常得到一些隐性补贴的好处,买得起,但像现在这种油价坐火箭的特殊时期会有些不方便;如价格放开,油价再高有钱还是能买到,但平常消费会增加,油价高到一定程度或许也会看得到买不起。
  由此可见,在市场化挺进的氛围中,各种所有制企业和普通民众,对目前的石油价格管制等一整套管理体制都没有非要如此不可的强烈热情。而坚持它的理由是希望保持油价稳定,避免引发价格上涨的骨牌效应,推动目前目前渐显的通胀。这样必须要求中石油和中石化从大局着想,要保证市场供应和良好秩序。然而,这两家已经公众化的公司同时面临资本市场和其他股东的压力,必须考虑公司绩效,不可能不计成本地敞开供应。两大石油巨头在油价高企情况下的周旋空间相当有限,油荒难以避免。
  这是在市场体制基本奠定的环境下、坚持部分领域国企垄断的混合经济必须要面对的难题。相关部门并不是站在垄断国企的利益立场来制定政策的,否则涨价就是了。它的政策出发点意味着某种国家理由与需要,政府维持部分领域的国企垄断,有其国家理由,对成品油等实行价格管制,以避免高通胀,维护经济和秩序稳定。此外,还涉及一个人们最关注的社会公平问题,那就是要以国企分红确保国家财源,并服务于公共福利改善,更利于公平。
  其实,今年国际油价和粮价上涨,全球市场国家的政府普遍面临干预市场以求稳定的压力。比如今年9月,意大利多家机构发起全体意大利人罢吃意大利面一天的抗议,要求政府控制物价。美国《商业周刊》近日报道,美国石油大企业开始要求美国政府模仿中国,拿出对策应对油价上涨,提出新的国家能源政策。
  尽管有国家理由,但在市场条件下对一些领域进行价格管制,对政府而言意味着国企内部约束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考验。垄断企业在企业经营目标和国家调控目标之间如何做到两全,垄断国企员工待遇过高问题如何化解,宏观调控和部分产品价格管制如何与市场保持和谐互动,都是混合经济平稳运转的根本性问题。市场化是长期趋势。相关政府部门亦应更深层次的总结大力发展汽车工业而相对忽视公共交通建设的发展模式,以缓解目前沉重的油价补贴压力和城市交通困局。只有对这些问题有良好的回答,应对国际油价动荡和内部市场化压力之时,才会有足够的缓冲空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