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GDP有望超德的兴奋中迷失
    2007-10-29    朱四倍    来源:新浪财经

  中国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今天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的GDP可能突破23万亿元,将与德国的水平相当。

  从第六大经济强国到第三大经济强国的每次超越,都能引发公众的关注和热议,渴盼增长的心态可见一斑。但是,从我国即将成第三经济大国的兴奋中,笔者以为,我们不能仅仅在数字的兴奋中迷失,相反,需要一种理性的关照。因为国民福利的增长远比成为第几个经济强国重要。
  诚然,在宏观经济学所有概念中最重要的指标是GDP。但GDP却不是万能的。一是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如果只注重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而不顾资源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有可能造成经济增长了,而公众的生活质量却下降了的局面,而且经济本身也不可能持续增长。
  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主流发展理论表明:政府在发展中要优先考虑社会发展、人的福利、人的公平和人的尊严,把人的发展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区分发展和增长,要重视发展,而增长是比较狭隘的概念,要区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要重视社会发展,而经济发展是比较单一的概念,而在社会发展中,又要重视人的福利、公平、尊严和人的发展。
  可以说,经济增长必须与公众参与和治理等问题结合起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保证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而不仅仅保证投资商和精英们的权利和利益。
  更何况,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强调消除贫困、减少失业和消费歧视,而经验表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不平等在加剧,经济增长与消除贫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经济发展不只是意味着GDP的增长,还意味着贫困、失业、收入不均等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善。因此,社会发展保证全体居民尤其穷人的收入及就业安全,减少贫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进行有利于穷人的资源再分配,给予人力发展以高度的优先权,采取适当的政策,让穷人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抛弃狭隘的GDP情结,反对以GDP论英雄,不能提拔重用只问施政实效,不问施政成本,追求短期行为、数字泡沫和虚假政绩的“GDP干部”。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应把关注经济增长优先目标逐渐转向关注社会发展优先目标,在更广阔的视野内审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变量,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新政绩观。总之,对“GDP有望赶上德国”需进行理性观照。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