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红筹回归引发红筹泡沫
    2007-09-25    陆志明(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    来源:新京报

  海外红筹股回归堪称是近期A股市场热点中的热点。9月24日更是中石油境外上市7年之后首度踏足国内A股市场的起点,证监会发审委正式审核批准中石油A股首发(IPO)事宜。如无意外,中石油计划发行不超过40亿股A股,相关机构预测发行价格将在10元以上,即筹资规模在400亿左右(相关新闻见9月25日《新京报》B06版)。

红股回归难抑流动性过剩

  中石油回归“七年之痒”一朝了结,堪称目前A股市场红筹回归的典范;预期筹资规模超400亿。在中石油境外上市7年里,其营业额已从上市之初的1760亿元升至去年的6890亿元,增幅近400%,2006年其1400多亿元的净利润也是上市前的5.27倍之多。从上市发行规模和盈利能力来看,中石油也同样是此轮红筹回归的楷模。
  从已然跃跃欲试的建行、神华;到目前整装待发的中石油,再到未来畅想无限的中移动,此轮红筹回归的突出特征是融资规模庞大,堪称改变A股市场未来的发展格局。如此规模的红筹回归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无疑是为了合理吸收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摊薄A股市场上目前过高的估值水平;同时利用红筹股良好的业绩预期,引导A股市场建立理性价值投资理念,抑制目前浓烈的投机市场氛围。
  从上述宏观设想出发,加快A股市场的红筹回归无疑是件重大利好。但是我们不妨进行一下反向思考。如果红筹回归不能吸收A股市场的强大流动性压力,或者说红筹股的供给不能超过流动性的增长,即优质股票的供给不能满足市场的总体需求,那么市场泡沫是否将继续存在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今年以来,居民从银行储蓄向股市搬家的进程一再提速,根据人行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单月的数据就高达418亿,1-8月累计的数据已经超过6000亿元。这部分数据还不涵盖企业存贷款向A股市场的转移情况,保守估计,今年流入A股市场的资金规模也在万亿以上。区区几个红筹股的回归的确是蝼蚁撼树、螳臂当车。

A股泡沫化程度已较高

  国家目前对A股市场的总体态势仍以“扶持”为主,毕竟发达的金融市场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不可轻易损之。事实上,笔者揣测监管层的目标是将新股发行的水平与市场需求基本持平或略有超出。在这种态度主导之下,红筹股的回归必然不能规模过大,从而影响市场看涨预期的反转。这也是为何中石油掌门人蒋洁敏强调发行不超过40亿,股价要让每个中国人买得起的重要原因。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红筹回归的供给增加难以超越流动性的扩张。
  如果在一个泡沫化的市场中不能引致市场预期的反转,那么对通过增加供给来消化泡沫的能力就要重新评估。
  目前的市场泡沫化程度已较高,截至8月底,沪深两市的静态市盈率水平已经高达60倍以上,即便是动态市盈率也已经在45倍左右。如果光从数字本身来看,这个水平已经接近当年日本1989年股市泡沫最高峰阶段的水平。
  9月份基金经理调查结果也显示:高达84%的基金经理认为当前股市被高估,创调查以来新高。其中,认为市场偏高10%左右的占16%,29%的被调查者认为市场高估程度超过30%,而判断市场被低估的比例仅有1%。

“红筹泡沫”可能取代“蓝筹泡沫”

  我们对A股市场红筹回归的问题需要重新审视。类似于前一阶段的“蓝筹泡沫”,红筹回归也极易引发“红筹泡沫”。首先,红筹股普遍规模较大,如即将上市的建行发行规模达580.5亿元,而神华能源更是有望创下A股市场IPO的新高,计划筹资700亿。这些红筹股上市之后将令目前的许多蓝筹股汗颜,如中石油2006年的销售收入为6889亿元,年度净利润为1422亿元,其利润将占深沪两市千家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值的近四成。这样的企业一旦产生估值泡沫,那么A股市场的总体泡沫将不可避免。
  其次,这些红筹股普遍属于国内的行业垄断者,其盈利水平之高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样的股票再被冠之以“中国概念溢价”,市场对其需求将在短期内爆发。如同前期上市的中国远洋,上市之后不到一个月之内股价暴涨至46.17元。再度增发之后仍然受到追捧。无论从市场垄断程度还是盈利能力,中石油上市之后受到的热炒也将远胜于此。届时“红筹泡沫”极可能取代“蓝筹泡沫”成为市场的主流。
  对此,我们必须提前做出预判。至少要对可能出现的此类情形做好一定的准备,否则事情可能会与我们预计的相去甚远。就如蓝筹泡沫一般,届时再寻求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恐怕已经为时晚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廓清形势,对红筹泡沫做出最坏的情景分析,有利于我们在红筹回归之前更为准确地判明未来的走势。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