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两本政治哲学作品走红,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并纷纷跻身当年各路媒体评选的年度好书榜。有趣的是,这两本书都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是青年政治学者周濂所著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另一本则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正义的理念》。
《正义的理念》批判了罗尔斯的正义论,重新阐释了全球化背景下正义、正义理论等概念,特别指出社会状态和体制多样化具有合理性,应建立起一套既尊重不同文明、国家、民族、社会和文化背景,又有严格的内在标准的正义理论。
阿玛蒂亚·森2012年10月受邀来华,出席多个活动并发表了多篇演讲。演讲中,他用更为清晰、平实和通俗的语言解释了自己在《正义的理念》等作品中的观点,并点评了中国几十年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推进公平正义的实践。值得注意的是,阿玛蒂亚·森当时还专门提到了“从增长到发展”,指出前者无法实现社会和经济平衡,相反,“增长调和型发展可以成为消除贫困、缺失和发展不足的一项重要策略”。
阿玛蒂亚·森专门提到,与中国相比,印度在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公共品投入不足,影响到这个国家持续性增长的动力和潜力。而在另一篇演讲中,他还谈到,公共品投入可以减少很多儿童问题,避免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时代被剥夺起点公平、发展的权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从增长到发展》一书,接续了《正义的理念》和阿玛蒂亚·森2012年10月来华多场演讲的议程。这本书不仅收入了阿玛蒂亚·森的演讲实录,还汇集了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民权教授、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夏庆杰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从增长到发展”主命题所展开的多个子议题讨论。
书中收入的《中国的增长与公平模式》(作者为刘民权教授)一书回顾了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与公平问题的关联起因。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模式,总体上效能不高,农业集体化更是成为向城市、工业贡献财富并延续农村低水平发展的症结所在。尽管如此,也要看到,在改革开放之前,广大农村内部通常以集体出资的方式,较好的解决了生产基础设施(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及教育、健康等公共品供给(虽然供给水平不高)。在改革开放后,束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被调整,但也因此出现了农村生产性和个人所需公共品供给的断档,大量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也较难获得完善保障。
很显然,绝不能在不谈(回避)公平问题的前提下,去考虑中国经济将继续如何高速增长。《中国的增长与公平模式》一文也指出,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举措本身也将带动经济增长,实现阿玛蒂亚·森所说的“增长调和型发展”。当然,回顾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和经济管理模式,仅仅在于挖掘该种模式体现出的注重公平的制度特性,不代表着今天有复归该模式的必要性。
由夏庆杰教授领衔完成的《经济增长与农村反贫困》一文,谈到了农村贫困率突出的问题,建议将更多的保障性公共品投向农村。《包容性发展与减贫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则指出,中国西南地区与毗邻的东盟相关国家,应当通过进一步的密切合作,实现“增长调和型发展”,共享扶贫、带动发展的经验,减少地区贫困,而这也将成为实现地区长久和平稳定的基础。
《地方教育投入对城镇家庭教育支出行为的影响》、《影响我国儿童医疗服务利用的家庭、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两篇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清晰指出,政府提供教育、儿童医疗等公共品,尽到基本供给责任,就能降低居民家庭负担,比如,通过提高教育财政支出和学校教育质量,可以直观的降低家庭家教支出,而在一些试点地区,强制性的儿童社会医疗保险项目的推行,更能大幅降低家庭在商业保险、自费医疗项目等方面的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