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论断
◎一般来说,女人不容易像男人那样被外貌所引诱,这种特征几乎让色情行业损失了整整一半的潜在市场。所以当男人在寻找乳沟的时候,女人通常在寻找对方值得信赖的迹象。男人在潜意识里想象她赤裸的样子,她却在潜意识里给他套上衣服,灯芯绒长裤、套衫,凑成一个优雅的茄子。
◎在自我意识形成之前,爱就开始了,而且最初的爱是对别人的爱。婴儿首先从母亲的模式中辨认出自我的模式,几年后才会逐渐在自己身上认出自我。
◎一人在家庭中感觉越安全,就越有可能勇敢地冒险去探索新事物。从摇篮到坟墓,如果我们的人生是由一系列或长或短的冒险所组成的,并且每一次都是从我们所依恋的人提供的牢靠基础出发,那么我们就会无比快乐。
◎来自进化历史长河中的信息被我们称为基因;流传了成千上万年的信息被我们称为信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信息我们称为文化,流传了几十年的信息被我们称为家庭;而近几年、近几月,近几天甚至近几小时出现的信息被我们称为教育或建议。
1760年,卢梭完成了代表作《爱弥儿》(Emile),这本书旨在论述人类应怎样接受教育。卢梭不是把自己局限在对人性的抽象描述当中,而是塑造了一个名叫爱弥儿的主人公,并为爱弥儿设计了一个导师,借助两人之间的关系来展示幸福具体是什么样子。这种独创性的模式让卢梭大有发挥空间,把文章写得兴味盎然。
《社会动物》也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借助哈罗德和埃丽卡两角色的一生历程来展示人生的变化过程,同样把文章写得兴味盎然,非常好读。通过描述主人公从出生到逝去整个人生轨迹,《社会动物》阐述了基因对个人生活的塑造作用、大脑生化反应的机制,以及家庭结构和文化范式对个人人生道路的影响。本质而言,《社会动物》是旨在完美阐述人生哲理的精美小说。每个人都能从《社会动物》的主人公中找到对应的自己,该书借助主人公哈罗德与埃丽卡,生动又深刻地描述不同阶段心灵身处的那个自我。
情感左右人生
为什么起名“社会动物”?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设想我们是“理性动物”,19-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设想人类是“物质动物”,但戴维·布鲁克斯更认同英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提法,认为我们是“社会动物”。
“社会动物”饱含复杂情感。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让许多人都认为,理想化的理性思维以及卓尔不群的智力是人生成就的唯一原因和动力因素。
但戴维·布鲁克斯、这位《纽约时报》知名专栏作家认为,“理性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需要依靠情感才能发挥作用,情感决定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社会动物》强调的是情感左右人生,这与《思考,快与慢》有着不少相同的逻辑和结论。
《思考,快与慢》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50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主要论断是:“虽然系统2认为自己选择了人们的想法和行为,实际上,这些选择都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完成的,系统1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该书用系统1和系统2分别来代替产生快思考和慢思考。)卡尼曼认为,情感因素在我们对直觉判断和决策的理解上其实发挥了比以往更大的作用。
潜意识渴望关爱
认识到情感的作用,同时也可澄清智商并不是一项非常可靠的成就预测指标。在消除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拥有高智商的人未必会拥有更和睦的人际关系与更美满的婚姻状况,他们在养育孩子方面并不能做得更好。《智力手册》的一章中,佛罗里达大学学者理查德·瓦格纳调查了智商与工作成就间的关系后得出结论:智商只能造成大约4%的工作成就差异。约翰·迈耶、彼得·萨洛维和戴维·卡鲁索的学者组合的研究结论是,智商对成功人生的贡献最多可以达到20%。
《社会动物》让我们了解到充满情感与温馨的潜意思世界,可以说它也是一部追寻幸福真谛的专著。
人们往往高估了工作、金钱和房产的价值,而低估了亲密关系和艰难巨考验的重要性。布鲁克斯认为,在人能够拥有的所有幸福当中,爱与共融是最美妙的一种。潜意识渴望和追寻着爱,它具备惊人的交流能力,希望让人处于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中。他引用一项研究结果:一个人社交网络中的朋友间的感情越深厚,他就越容易感到幸福。拥有长期稳固婚姻生活的人比没有经历过长期婚姻生活的人更幸福。
戴维·布鲁克斯写道:“如果说表层思维偏重于个体力量,那么深层思维则侧重于人际关系的力量;如果说表层思维渴求地位、金钱与喝彩,那么深层思维则渴求和谐与关爱。当人们为考验、目标和爱全力投入时,自我意识就会悄然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