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 作者:余斌 出版:东方出版社 |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在近30年的对西方经济学的顶礼膜拜中,似乎忽略了,或是没有兴趣,也可能没有能力去读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于是除了作为学术研究或是专业课程外,《资本论》鲜少被捧读,甚至于被束之高阁。但是《资本论》过时了吗?为什么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引起全球性经济危机和衰退时,西方一些国家的政要和资本家不得不压制住内心的恐惧捧读《资本论》呢?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打开了《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这本书,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阅读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因为书中所讲的45个问题,都辅以通俗易懂的事例,娓娓道来,无理论文章的枯燥性,却有其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思辨性。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不断打破固有思维的过程。因为多年来受西方经济学的熏陶,人们对很多经济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都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之下。虽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在很多方面的确是严密的,也确实能解释很多经济现象,但是它还是留下了太多盲点和空白。比如商品,西方经济学只是研究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而没研究商品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货币,西方经济学似乎研究了很多,包括货币的层次划分,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货币的发行,存款创造货币等等,甚至演化成独立的“货币金融学”、“货币经济学”,却惟独没有研究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资本,从亚当·斯密以来的西方经济学家有过种种解释和说法,但他们或者没有研究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或者错误地理解了两者的关系,因而不能揭示资本的剥削本质……这种种的盲点与空白让人们对西方经济学充满了迷思,我们究竟看懂了经济是什么,又看清了多少经济背后的真相呢?
读着这本书,觉得思路慢慢清晰起来,仿佛窥见了被西方经济学掩盖的真相。例如,西方经济学假定人都是有理性的,其需求基于理性判断,进而形成了序数效用理论和基数效用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需求的基石。作者通过对《资本论》的深入研究,鲜明地指出,所谓的效用,不管是序数效用,还是基数效用,都是不可量化的,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虚拟的假定,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对苹果和面包可能有着相同的效用,但是两者却有不同的价格。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将包含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出来进行比较,认为正是因为生产苹果和面包包含的劳动的价值量不同,才导致了两者价格的差异。
又如,作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有意回避了货币的产生。因为要回答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就必然要回到劳动价值论上,而这是西方经济学要极力避免的。而《资本论》揭示了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天然不是黄金,但黄金天然是货币”,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黄金本质上是商品。西方经济学对货币的某些阐述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美元与黄金挂钩就是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就意味着世界货币体制进入美元本位制时代。其实,美元与黄金挂钩也好,脱钩也好,都只是表象,并不能改变货币是黄金这一本质。现在世界上的各种货币,美元也好,欧元也好,英镑也好,人民币也好,都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所以,今天的货币制度仍然是金本位制;货币,尤其是世界货币,仍然是金。“这不是政治,也不是国际政治可以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再如,作者以《资本论》中货币职能的原理解释了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元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正在于美元这样一种信用货币依靠美国的霸权窃居了世界货币符号的地位,十分简洁有力。而西方经济学对此的解释却非常空洞和苍白,无法深入其实质。
最后,作者通过对重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国有企业如何公有化等话题的阐述,指出只有与时俱进地完善公有制,才能让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能有属于个人的自由,而不是像西方经济学家们所竭力主张的那样,退回到落后的私有制时代;传统的国有企业要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企业,关键在于实行政企分离,明确和落实国有企业对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权……这些精彩而务实的观点,给每一个渴望理性思考的人以启发,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被作者这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着,参观和领略了《资本论》这座宏伟精妙的理论大厦的无限风光,时而思索,时而赞叹,时而领悟,既觉欣喜又觉得收益良多,的确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