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做法“合法不合理”
化解高校债务危机 加大财政投入是根本
    2010-02-24    作者:记者 王涛/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燕山大学‘合法但不合理’的做法绝对不应成为一个样板,否则,很可能会导致高校纷纷效仿圈地,然后再通过转换土地用途的方式获取一定的利益。专家认为,燕山大学的土地挂牌出让和前两年高校出现的土地置换风波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反映的都是高校债务危机。只不过,之前高校置换是老校区,各项土地产权都属高校所有,而这次燕山大学是先征地然后再挂牌出让。”
  
  燕山大学因偿债压力挂牌出让教育用地,在国内引起不小风波。有关专家指出,土地置换是当前中国高校偿债的最普遍做法,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才是根本,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通过多种渠道缓解债务危机。不过,高校债务危机的背后还有很多深层次的矛盾未能得到解决,比如,资金的短暂性满足和长期性需求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大发展与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等。

  土地置换是普遍做法

  “目前,土地置换收益偿还贷款是当前中国贷款高校最普遍的做法之一,尤其是一些贷款额度较高的省份,如江苏省、河南省、辽宁省、浙江省、江西省等,更是出现了全省性的土地置换风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鲍威指出。
  她分析说,对高校而言,资产置换的基本做法就是通过经营学校自身的资产来筹集偿还贷款所需资金,包括转卖老校区、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和转让无形资产等。通过资产置换,不仅可以解决高校的债务危机,同时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产生规模效益。
  事实上,这种做法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比如,江苏、江西等地省政府曾明确,凡需由学校缴纳给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费用原则上予以免除。
  不过,“燕山大学的做法和此前高校置换土地不同,这种‘合法但不合理’的做法绝对不应成为一个样板,否则,很可能会导致高校纷纷效仿圈地,然后再通过转换土地用途的方式获取一定的利益。”福建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林莉担忧地说。
  除此之外,以银团贷款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调整贷款结构也成为目前高校偿债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高校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新校区建设。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对资金规模要求大等原因,“尽管高校贷款规模已经十分庞大,但仍不足以满足高校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许多高校相继出现半拉子工程。不仅如此,高校贷款一般涉及多家银行,不仅手续繁杂,而且高校难以统筹资金,往往贷款结构和期限不合理。”鲍威分析说。
  据了解,江苏、河南、山东等省的高校开始与银行合作,积极探索以银团贷款方式进行债务重组,以降低高校和银行双方的风险,其中江苏大学的做法就颇具示范性。
  调整贷款结构则通常采用变短期贷款为长期贷款、变商业性贷款为政策性贷款的方式。以前者为例,据福建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林莉介绍,从当前中国高校贷款的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仍处于“以新贷还旧贷”阶段,并且这一阶段还需持续一段时间。然而,根据高校与银行签订的协议,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进入还贷高峰期且贷款期限陆续到期,这就导致贷款实践与贷款协议产生了冲突。在目前高校自有资金显然无法在规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情况下,为避免不良贷款的形成,解决这一冲突的有效方式就是适当延长还贷期限,降低高校还贷压力。

  加大财政投入是根本

  对于未来我国高校债务化解途径,鲍威认为,首先必须明确界定高校财政负担机制中政府与高校间不同的责任区分,增加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财政投入,构建“政府提高财政资助力度,高校通过资产置换等多种渠道缓解债务危机”的高校偿贷责任分担机制。
  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她建议,一是提高生均事业拨款标准,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日常维持投入和发展投入;二是提供中长期生均年度补助,合理承担高校还贷责任,减轻高校债务压力;三是对高校发展必要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及教学设备等教学基本设施的贷款项目提供全额贴息,减轻高校还贷压力。“建立这样的制度从短期而言是为了增强高校清偿既有债务的能力,其远期目标则在于提升高校质量,推动高校的内涵性发展。”
  其实早在2007年,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就曾明确表示,“从根本上来说,还在加大财政投入,我们准备将来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对高校的生均拨款都会增加投入,逐步偿还基本建设债务。”
  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相应尝试。以提高生均事业拨款标准为例,江西省从2007年开始,每年给每个学生增加200元拨款,连续增加5年,按江西省现有77万高校学生计算,5年后每个学生增加的拨款达到1000元,为此,江西省将增加7亿元的高校生均拨款。
  林莉还介绍说,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政府对高校债务采取财政直接买单的方式。资料显示,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2007年就公开承诺:广东省省属高校贷款在政府已经持续贷款贴息的基础上,所剩130多亿元教学设施贷款余额将由省财政在2007年内一次还清。
  此外,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高校还应通过多种渠道缓解债务危机。其中,“有必要在形成高校资金筹措多元化渠道的过程中,尝试建立高校债券资本市场。”鲍威表示,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经验考察发现,通过与证券资本市场的结合,债券融资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校缓解经费不足的重要渠道。我国虽然已在教育国债方面做了一定尝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为推动高校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的形成,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债券运作与管理经验,在部分地区或部分高校试验性地发行高校债券,探索高校经费筹措的新途径。“特别是在目前国内居民储蓄相当丰裕,银行利率比较低的形势之下,居民存在着购买低风险教育债券的内在需求。”

  深层矛盾待解决

  “解决高校贷款问题绝对不仅仅是偿还银行贷款那么简单,它牵涉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林莉说,危机的缓解只是暂时性的,其中还有很多深层次的矛盾未能得到解决。
  资金的暂时性满足和长期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便是其中之一。在林莉看来,高校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老校区土地置换一次性获得了解燃眉之急的资金,但“上述各种方式获得的资金毕竟有限,更何况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只是解决了扩招以来的历史欠账问题,并未解决未来的发展问题”。
  她同时指出,在各地高校对资金的持续需求中,如何区分真实需求与因激励机制扭曲而造成的“一窝蜂”“盲从”现象,也是要特别加以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虽然前述各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暂时的资金紧张,但解决资金暂时性满足和长期性需求之间的矛盾,绝对不是将土地一卖了之或将还贷期限拉长那么简单。
  “高等教育大发展与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林莉说,在一番贷款办学过后,经济发达省份和经济欠发达省份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将出现更加悬殊的差距。这同时意味着,在随之而来的以招生指标、财政拨款、科研经费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资源“争夺战”中,因贷款而造成的新一轮办学实力差距,将导致经济欠发达省份在这场“战争”中“不战自败”。“如此循环反复,高等教育地区差异不但没有缩小,反而随着贷款办学的盛行而越拉越大。因此,即使我们预期各地高校贷款在可预见的将来都能最终顺利偿还,但高校贷款引起的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仍旧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难解之结。”
  此外,她还提醒,土地置换风潮带来的有形的资金收益与无形的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公有产权因为银行贷款得到巩固而导致的公、民办高等教育不协调发展问题,都是在贷款即使能够顺利偿还的前提下,仍旧无法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点上,来看待和解决高校债务问题。”

  相关稿件
· 地方政府不能坐视大学卖地 2010-01-20
· “卖地财政不变,肯定还会缩水、打折” 2010-01-15
· 国土部摸查地方土地储备 三年卖地收入需上报 2009-09-23
· 北京6月卖地款超前五月总和 2009-07-06
· 重庆:一些地产开发商开始“卖地”融资 200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