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车市成长惊人 我车企与本土企业正面交锋
    2007-12-12    本报记者:刘洋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天津港整装待发的国产轿车。新华社发(扈明 摄)

  随着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和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不少汽车厂商开始将目光投向俄罗斯,部分企业已大胆“涉水”,奇瑞、吉利、中兴等厂商均已在俄设立组装厂或与俄伙伴开展合作项目。业内人士认为,俄车市蕴含着难得机遇,但同时也潜藏风险与挑战。

俄罗斯车市长势惊人,每年销售缺口高达100万辆

  俄罗斯市场无疑是世界各大汽车厂商觊觎的一块沃土。俄罗斯因地广人稀、能源充足等先天条件,适合大力发展私人汽车交通。而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拉动下,俄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俄汽车销售长势惊人,吸引了众多国际车厂前来淘金。
  俄汽车生产企业联合会执行主席伊戈尔·科罗夫金说,俄罗斯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俄境内企业每年以工业组装方式生产外国品牌汽车约40万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的销售缺口仍高达100万辆,这部分需求只能通过整车进口方式予以满足。
  据俄联邦海关署发布的数据称,今年1至8月,俄罗斯汽车进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6.7%,达到了98.5万辆,涉及金额130亿美元。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称,2002年,进口车在俄罗斯全部汽车销售份额中占26%,而到2006年已升至71%,2007年上半年更达到78%。欧美及日本高端豪华越野车在俄罗斯卖得非常好,其销售量几乎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加。
  普华永道预测,俄2007年全年汽车销售量将达到250万辆,而到2010年将达到400万辆,成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届时俄汽车市场才趋于饱和。
  面对商机,外国汽车企业更希望采取在俄建立组装厂供货方式,以规避整车进口时交纳的较高关税。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投资政策司副司长列夫琴科夫说,俄仅今年9月份就与外国车厂签署了十多份在俄境内以“工业组装”方式生产外国品牌汽车的合同。

中国车企主攻的中低端市场,与同样面向中低端市场的本土企业形成正面交锋

  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大多通过建立组装厂或向当地合作伙伴出售汽车部件方式将产品打入俄罗斯市场。大部分中国企业主攻俄罗斯中低端家庭轿车市场,这一战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与同样面向中低端市场的本土企业形成正面交锋。
  振兴民族汽车工业,是遭外来汽车品牌“围攻”时每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俄罗斯也不例外。伏尔加汽车厂股份公司生产的拉达牌轿车,是俄中低端家庭轿车市场中重要的角色,也是俄本土企业在该领域的惟一希望。目前市场上的拉达车尽管产品线较单一、设计及舒适性一般,但其价格实惠、维修方便等优点还是让不少普通百姓用它来圆了汽车梦,其价格区间约为人民币八万至15之间。
  苏联时期,拉达车曾是国家轿车工业的象征,号称“国民车”,年产量曾达70万辆。但苏联解体后的10多年中,拉达车未能及时跟上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步伐,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处于劣势。当外国车拥入俄罗斯时,高端市场无疑被外国品牌独霸,而在中低端市场上,尽管拉达拥有本地企业的诸多优势,但其份额仍逐年减少,仅2007年上半年,拉达的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3%,这一趋势引起了包括俄高层在内各界的忧虑和重视。
  而中国厂商向俄市场推出或即将推出的产品,如奇瑞旗云、吉利自由舰、中华骏捷,恰恰大都与拉达车的客户群形成重叠,因此在俄市场容易遭到政策性壁垒的威胁。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会同财政部、工业和能源部9月签署命令,从9月15日起停止签订新的外国汽车组装协议,有报道称这一政策可能与限制中国企业有关。
  此外,俄罗斯市场上的中国车尽管价格合理、配置丰富,但与欧美及日韩一些品牌相比,知名度、广告宣传力度方面还有待提高。此间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汽车要立足俄罗斯市场,应该对市场进行充分研究,确定最佳的产品线,尽量避免与俄民族工业形成冲突,同时必须建立起质量可靠、售后服务出色的口碑,积极树立品牌形象。这一切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中国汽车若要得到俄消费者的普遍认可,需付出大量努力,中间必然有一个过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