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地区开发小水电引发生态争议
    2006-12-27    本报记者:武勇 李佳鹏 邓华宁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日前在调研时发现,近年来,我国在小水电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一些水电站在掠夺性的过度开发中,也造成河流局部断流和脱水,破坏河道生态。
    水利部水电局局长程回洲告诉记者,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据最近初步复查,可开发量约为1.28亿千瓦。
    记者了解到,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300个装机1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10个装机50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省。按照水利部的规划,到2020年,这一工程将通过新增小水电装机2400多万千瓦,解决我国农村1.04亿人口的生活燃料问题,每年可以减少砍柴1.49亿立方米,保护森林面积3.4亿亩。
    据资料显示,以电代柴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山林乱砍乱伐,提高森林覆盖率,使部分省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曾经是绿树成荫的四川省茂县土地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居民住房、生活、取暖耗木材量剧增,导致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上世纪末,当地采用发展小水电联网,结合农网改造,解决了大部分住户的生活用电、取暖用电问题,使得过去的毁林大军不复存在。目前,土地岭又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秀美景色,走上了“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县”的良性循环之路。
    正因为小水电换回了一部分地区的生态,记者了解到,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建成小水电站4万多座,而且国家5大发电集团和民企还在不断涌入小水电开发的行列,但这其中也一并引发了不少生态问题。
    今年4月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派出专家组,在云南考察完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之后指出,正在规划的水电开发以及开矿、建大坝等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记者在调查时还发现,由于小水电大多为引水式开发,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一些小水电站在规划建设中,未考虑生态用水和下泄生态流量,缺乏相应的泄水建筑物和合理的调度方案,导致坝下出现脱、减水河段,造成部分河床干涸,山区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据国家环保总局调查,四川省石棉县小水河,全长34公里的河道两岸,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达17座之多,平均两公里一座,结果河水被大量引走后,地表水基本断流,河床大面积干涸,部分与河段相连的山体开始出现滑坡。   
    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张悦认为,今后应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开发西部小水电。要统筹考虑发电、供电和用电,协调扶贫、资源、生态和水利建设,全面规划,发挥小水电最大的综合效益。要优先开发调节性能好的水电站,努力实现“流域、综合、梯级、流动”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电能质量。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陈智泽教授等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后还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目前,小水电开发主要依靠东部民营企业和当地商业银行贷款。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不仅用于小水电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小水电的规划设计和环境评估。还要继续执行“自建、自管、自用”以及“水利、电力企业所得税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等优惠政策,保护小水电投资者的利益,发挥地方开发建设小水电的积极性,确保小水电健康发展。
    另外,还要探索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今后我国必须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将小水电与水利发展、江河治理以及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水土流失治理相结合。努力争取在电站发电效益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长期生态补偿和保护。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