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零收益、负收益产品考问银行理财
    2008-03-24    本报记者:呼涛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刚刚过去的“理财普及年”里,千百万普通中国人接受了理财观念。然而,近期市场中频繁出现的零收益、甚至负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却着实让2008年的第一季度成了多事之“春”。股市可以赔钱,难道银行理财也会赔钱?

银行理财也亏钱

  去年底,一家商业银行的某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后收益为零,客户投诉、公众质疑和指责声纷起。当公众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时,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等多家银行的多款理财产品到期后也出现了零收益,光大等银行的“基金宝”类产品出现亏损,接着,前期被热捧的打新股类理财产品,实现的收益比照宣传相差甚远。
  有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说,“社会公众购买理财产品,主要是出于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任,认为购买理财产品就应该是‘包赚不赔’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时,我们当然不满了。”有的网友甚至写到,“我买了理财产品快亏负了,要是再这样下去我要不要倒贴钱进去,不补会不会吃官司呀?理财咋还理出亏空了?”
  最近,国内一家专业机构发布报告,指出多家银行理财产品运作信息不透明。一时间,银行理财市场风声鹤唳,银行理财产品由高收益低风险的市场宠儿变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百姓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不再像以往那样不由分说地购买,而是变得小心翼翼甚至“誓与此绝”。
  上海浦发银行高级理财经理、国际金融理财师李智海分析认为,近期发生零收益或负收益产品的主要原因包括:美国次贷影响以及境外股市大幅下跌导致投资境外市场的QDII亏损;自去年以来股市调整30%,投资境内A股的基金宝类产品发生亏损。同时,今年第一季度新股发行密度低且开盘价趋向“合理”,打新资金收益降低,增发次新股跌破发行价也造成亏损。而对于结构性存款产品,无论市场牛熊,只要标的与理财合同约定不符,收益率即降低,甚至是零。
  近年来物价连续上涨,使得老百姓感觉到理财的必要性,如果不寻求理财之道,多年辛苦积累下来的财富会悄悄贬值。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把多年存到银行里的钱取出来,投到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当中去。储蓄大搬家已经成为趋势,在这个趋势中,很多人将存款投到了股市、基金或房地产里,在享受了牛市盛宴的同时,不少人也知道了什么是风险。
  对于更多的不敢进入到风险市场里的人,选择了银行的理财产品作为投资对象,他们只想要得到一些比储蓄高的利息。这涉及的社会大众的面积,远远大于股民、基民。家庭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现在与萝卜、白菜涨价一样牵动着社会大众的神经。股市大调整,投资者损失的程度远远大于银行理财产品,但是社会公众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质疑和困惑,却一点也不小于股市中“救市”的呼声。

学好知识才能理好财

  几乎走进任何一家银行的营业大厅,都能看到各种银行理财产品的宣传品,找到银行的理财经理或者客户经理,他们向客户推荐的,甚至还包括已经出现争议的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繁多,别说是普通客户,就连银行的员工,如果不经过培训,也很难将理财产品了解清楚。有商业银行专业理财师认为,现在的银行理财市场有着巨大的供求错位,作为弥合供求关系的销售人员,也就是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人员队伍,发展的速度落后于理财市场的发展速度。
  有银行业内人士分析,作为理财产品的提供方,银行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从最早的“增存揽储”,变成为“财富管理”。所有的银行都意识到理财是个巨大的市场,扩大财富管理业务既可以建立更加牢固的客户群体,也可以为银行带来非常可观的利润。
  于是,近年来各大银行纷纷加大投入,招兵买马,杀进有着巨大前景的个人理财市场,相应的,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被相继投放到市场中来。从最早的介绍零存整取、通知存款,再到代销保险、开放式基金,再到银行自己设计的信托计划、结构性理财产品、FOF、QDII类理财产品。这些产品的设计非常复杂,既有保本的,也有不保本的。许多投资者都是在不了解产品特性的前提下,购买了不保本或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
  国际金融理财师李智海分析说,目前的银行理财市场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社会公众需要各种理财产品来进行财产配置,而银行也会推出更多的理财产品来扩大市场份额。银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两个角色:一是向社会提供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只能提供获利的机会,而不是获利的保证;第二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理财知识。理财知识越多,在进行个人家庭财产配置时越是得心应手。
  李智海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争议,强调投资者投资经验不足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银行理财产品推介人员有必要尽到如实告知的义务:告知客户产品所包含的风险,告知产品的运作原理,告知费率、流动性的特点。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谁有义务告诉社会公众,谁有资格告诉社会公众?公众自己该在个人理财中负起什么责任?

理财先问“我将失去什么?”

  有专业人士指出,购买带有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发生亏损是件很正常的事情,这一点与基金、股票发生亏损一样尚需广大社会公众逐渐理解。但是,与接受股票和基金波动的“痛苦”过程一样,没人可以为类似“银行理财包赚不赔”的不当认识负责,投资理念的成熟首先要靠投资者本人。
  但毕竟,即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在百姓心中“天然”的信誉是不可动摇的,因此精心的呵护和相互支撑才是共生之道。从这个角度说,百姓购买的,既是理财的获利机会,也是银行的服务。
  有银行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由以往的信用中介、结算中介,正逐渐地变成一个功能强大的金融超市,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理财服务,在这个市场中,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只能做一小部分,大部分理财服务还要放在银行这个平台上来实现。对于社会公众,到金融超市中挑选商品,就要多下点工夫才行。
  社会公众在挑选理财产品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 投资理财产品基本遵循“高风险、高收益,无风险,低收益”的原则,并且应当对“宣传”收益达到贷款利率以上等夸大成分有所警觉。百姓常见的理论上无风险的理财产品,只是国债与银行储蓄存款。购买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时,百姓必需询问的,不是“我将得到了什么”而是“我将失去什么”。
  第二, 了解自己,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理财产品,自己能承担多大风险,能够投资多长时间。
  第三, 选择能够提供更好理财服务的机构或个人。
  在这个全民理财的时代,投资机会必然与风险相伴,银行理财产品也概莫能外。对于品过理财“甜头”也初尝了理财风险的中国百姓,零收益和负收益是个虽不沉痛但却及时的风险教育,而在这过程中银行和社会公众都必将成熟起来。

  相关稿件
· 股市震荡基金遇冷 银行理财产品走上前台 2008-03-12
· 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可称为“垃圾” 2008-03-03
· 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率说明了什么? 2008-02-25
·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避免四大误区 2008-02-22
· 投资者可借银行理财分享农产品牛市红利 2008-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