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创新:从参与者到影响者
工银瑞信总经理郭特华访谈
    2007-07-16    本报记者:张汉青 实习生:杨眉 郑昱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期,基金理财市场新贵迭出,首只银行系创新型基金——工银瑞信红利股票型基金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12日起通过建行、招行等渠道发行。
  早在2005年6月21日,由工商银行发起的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标志着银行系基金公司破冰诞生。时隔两年之后,这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再度挑起了基金创新的大旗,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记者就市场关心的问题,采访了工银瑞信总经理郭特华。

  记者:对基金行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关系民生、监管严格、法规严密的基金行业中,谈及创新绝非易事,它意味着繁复的调研准备、巨大的资源投入以及深厚的软、硬件积淀。而工银瑞信刚成立两年即推出创新产品,其间感受如何?

  郭特华:创新能力是一家基金公司在任何市场环境下获得生存空间和市场先机的基本素质,是企业持续进步的牵引力。
  工银瑞信此次的创新是从基金持有人的投资习惯入手,改变了以往业内在产品设计创新上单纯从投资标的入手的设计模式。我们的创新不是单纯的为了产品创新而创新,而是要从投资人最根本的需要出发,协助他们细分出自己的需求,帮助投资人克服市场中的噪音,做出理性的决定。

  记者:投资者谈到封闭式基金的第一反应就是折价。诚然,高折价在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抑制了国内封闭式基金的发展。但瑕不掩瑜,参考国内外基金的投资运作看到,封闭管理优势如果善加利用,将有助于保证投资效率、提高投资者中长期收益。对于封基折价的问题,工银瑞信是如何考虑的?

  郭特华:和其他创新型基金相比,工银瑞信这只创新基金的方案相对简单,一言以蔽之:在现行开放式基金的基础上引入一年的封闭期,一年后则转为开放式基金。
  在国内基金行业,工银瑞信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基金相对封闭管理”的产品设计理念,旨在为基金提供规模相对恒定的投资管理环境,从而有效地将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优势合二为一。

  记者:有机构曾对国内164只股票基金资产换手率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工银瑞信持股的活跃度排名倒数第二,换手率非常低。您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

  郭特华:工银瑞信基金的换手率较低,恰恰与我们所追求的沉稳气质相吻合。
  与此相对应,和众多基金昙花一现的表现不同,工银瑞信旗下股票型基金的净值增长也表现出了超强的稳定性,2006年工银瑞信旗下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达120%。在今年一季度热点轮换频繁、市场追逐低价股和高估值股的热潮中,工银瑞信仍然没有盲目去追逐市场炒作热点,从而保持了较稳定的组合和较低换手率,这一投资策略令工银瑞信在此间的市场下挫中保持了极强的抗跌性。

  记者:在国内很多基金公司,都实行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制度。这不仅有利于塑造基金的外部形象,更是对优秀基金经理的一种有效激励。

  郭特华:惯常的明星基金经理制度在工银瑞信一直没有实施。
  相反,工银瑞信旗下的基金基本都由几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例如规模超百亿的稳健成长基金目前就由三位基金经理管理,每人负责一定比例的资产,在符合契约的前提下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投资。定下了一个投资趋向,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赚钱。这样,在整体的稳健和基金经理的个性化之间,取得了平衡。
  我们对基金经理不是短期的考评,不是简单的定量,而是将短期和长期综合,一年到三年的结合,让基金经理有更长期的眼光和心态致力于资产的长期稳健增长,而不是追求短期效应。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