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乌克兰问题,美欧正和俄罗斯展开拉锯战。最低烈度也最可能发生的,就是爆发经济战,如果连象征性制裁也没有,那也委实太小瞧西方了。
从表面看,西方在经济上处于强势。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除了中国、印度等几个新兴经济体外,清一色都是西方国家。俄罗斯虽归为“金砖国家”之列,但GDP总量逊色中印,且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在西方八国中,也仅略高于意大利和加拿大。
强有强的难处,弱有弱的优势。这从西方对俄罗斯的前两轮制裁中即可看出。
第一轮制裁,西方中断了与俄互免签证谈判,并取消参加索契八国峰会。前者是俄罗斯和欧盟一直在磋商的老话题,后者是普京今年开展“索契大外交”的关键组成部分。制裁显然伤了普京的“面子”,也让原本期待可免签访欧的俄罗斯人有所失望。但效果显然是毛毛雨,俄罗斯根本不为所动。
由此,第二轮制裁开始,冻结部分俄官员在西方资产,甚至将俄罗斯一家银行列入黑名单。受此影响,俄罗斯卢布近期大跌,资金出逃现象加速。但俄“裸官”现象不太突出,官员更似以西方制裁为荣。
于是,西方可能不得不用杀手锏了:能源制裁。俄是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国、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政府一半以上财政收入源于能源出口,在俄经济增长放缓之际,封杀俄罗斯能源,从而冻结俄罗斯收入,俄似乎必须告饶了。
但能源同其他产品很不一样。这看似是俄罗斯的命门,实则更是欧洲的软肋。目前欧盟天然气中有35%来自俄罗斯。如果俄罗斯断气,欧洲人取暖、做饭都成问题。所以,普京才能比较自信地说:“那些打算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人应该慎重考虑,这将给双方带来损失。”
当西方不断以能源为目标向俄罗斯施压时,普京干脆变被动为主动,他致信欧洲18国领导人,警告乌克兰如不偿还俄22亿美元天然气债务,俄可能切断经过乌克兰的输气管道。那意味着欧洲将面临天然气短缺。
因此,对于制裁俄罗斯,西方虽表面口径一致,实则各有算盘:新欧洲热情,老欧洲暧昧。这或许也可以理解,立陶宛、拉脱维亚、波兰等所谓的新欧洲,因为有着被莫斯科发号施令的阴影,自然是制裁的激进派。美国也站在新欧洲一边。但美俄一年贸易额只有400亿美元,老欧洲与俄贸易总额却是该数据的近10倍。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制裁,也难怪德国、法国、英国保持了一点距离。
当然,如果冲突激化,经济账也不得不服从政治账。西方硬着头皮制裁,俄罗斯经济虽不至于遭遇灭顶之灾,但重创应属必然;欧盟可能是惨胜,也会付出经济下滑、能源价格飞涨的沉痛代价。美国的页岩气则将大量输往欧洲,尽管这难以满足欧盟的需要。
除非最后的结果是全面战争,否则从彼此利益考虑,经济制裁更多是挽回颜面的举动,不大可能持续太久。各方最终会寻找台阶结束剑拔弩张的局面。比如,俄罗斯不大可能放弃到手的克里米亚,甚至会继续染指乌东南部,但可能对基辅新政权予以支持;西方感受到俄罗斯的“善意”,就此解封俄罗斯人的资产,并继续输入久违的俄罗斯天然气。
只是,这一番折腾,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方能完成,对世界经济而言,这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也让相关国家蒙受阵痛。但最大的冲击,可能非乌克兰莫属。乌克兰天然气基本仰仗俄罗斯,其出口市场也主要在俄罗斯,乌克兰民生更加艰难,失去市场的乌克兰企业也境遇堪忧,国家分裂更让民族蒙受屈辱,尽管西方输血,但乌克兰经济在泥潭中再迟滞个三五年,应是必然的结果。这或许也是夹杂在大国博弈中的小国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