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政府日前的新闻通报称,经全力“救市”,目前局势有所好转。群体性企业关停、倒闭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近期未出现较有影响力的企业主出走情况。作为一个新闻事件,此事可算告一段落。但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高利借贷泛滥,有的借款人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在其它不少地方也或多或少的出现过,并未完全解决。
有论者指出,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现行的金融体制,所以解决的出路在于金融制度的改革,否则有可能酿成中国式的金融危机。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金融制度的缺失,其后果也不仅是带来什么“中国式的金融危机”。这一现象更折射出制造业的危机,造成影响可能更深远。在尚未实现工业化的中国,只有继续发展,提升制造业才能让更多普通劳动者尽快提高收入,让绝大多数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温州等地的制造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缩影。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时机,引入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依赖当地土地、劳动力、环保支出等廉价要素条件,加上创业者的眼光和勤奋,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也积累了不少资金。与此同时,因正规金融体制发育不良,在这些民间中小制造业企业发达的地区,民间融资活动一直挺活跃,企业资金周转不开时,往往以较高成本借入民间资金。只要企业能赚到预期的利润,通常都能及时还账,双方相安无事。此次出现的“跑路”现象确与正规金融机构紧缩银根,推高民间借贷资金成本有关,但更是由于廉价要素条件逐步消失,加上体制的缺失,传统制造业企业经营环境恶化,难以获取以往的利润,因还不起债而“跑路”了。同时,因经营实业不赚钱,一些企业放弃本业,把资金用于投机炒作。
如果,中小制造业企业盈利情况不改观,即使改革金融体制,地下钱庄阳光化成为正规金融机构后,其放贷的资金不能以实体经济的正常利润作为利息收入的源泉,在逐利本性驱动下,也会去玩“次级债券”之类的合法金钱游戏。因此防范民间资本资金链断裂爆发“中国式金融危机”的根本之路不仅是金融体制的改革,更应该是在各要素成本不可避免地继续升高的条件下,大幅度地提升制造业创造价值,获得利润的能力。
至于如何提高制造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外两方面:一是推进体制,包括金融体制的改革,为民营中小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另一个是中小制造业企业自身如何提升自己。笔者认为,那些大型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更有责任在增强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等方面率先垂范,并以自己取得的成果,为民营的中小企业提供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机会。
从现代西方经济发展的过程看,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打造品牌,主要不是靠“个别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了”,越来越要靠大规模投入,组织多学科大团队的系统工程。乔布斯,该算是小企业创新,打造品牌的“神人”吧。可没有当年美国政府和大企业为研制电子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微处理器而动员的巨额财力、人力哪能有乔布斯成功?他能在自己汽车库里研制出苹果电脑,但绝不可能在汽车库里造出其核心部件———微处理器。想想看,现在中国的大企业有几家拿出了能让众多中小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高铁”原本有望成为这种技术,但“7.23”一撞,不知何日才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