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最近,一些国际知名大投资银行高调唱好中国股市。预测明年上证指数要达到2500点的有之,预测要到2700点的也有之。果如是,真是皆大欢喜。股市上涨,上市的国有股和非国有股都能保值增值;投资者能获得更多回报;投行、基金、券商也能赚的满盆满钵。
但是,笔者认为,此时此刻对外资高调唱好中国股市的种种说法要保持理性态度。 笔者毫不怀疑,大跨国集团的分析师、预测师们都是业界精英。他们掌握的经济学知识和信息资源,非常人所能比。他们的公开表示的分析意见,肯定言之成理。确实,从整体经济走势看,中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在可以想见的将来,中国经济定能保持健康、稳定的增长态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正在不断完善中,特别是旨在促进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各项制度建设稳步、快速地推进;上市公司的效益也有了明显改善。这些因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向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资本市场上,永远交织着理性和非理性的预期。笔者不敢否定未来不太长的时间里,上证指数有冲上2500点、2700点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大投资机构热炒、鼓吹下,可能冲得更高。但是,理性的思考要求人们不能无视股市上行面临的阻力。尽管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在提速,制度性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但毕竟还不是成熟市场,没经受过国际上大“资本玩家”冲击的考验。在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有个风吹草动,会出现什么情况?目前上证指数在2000点左右,股市平均市盈率已经超过25倍。这意味着,股票的账面收益率仅为4%。据业内人士介绍,实际分红水平顶多能达到账面收益的一半。也就是说,持有股票的红利收益还不如存银行。在社会保障体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前,股市能够从16万亿元中的居民储蓄中吸引出多少资金?目前在上海股市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五万亿元,但流通股总市值不过一万多亿元。一旦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上市流通的股份进入市场(2008年可以上市的限售股有6000多万股),中国的资本市场能吸引多少资金承接着这剧增的流通量?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都不能轻易乐观。 理性的思考更要求人们进一步思量,外资投行为什么要高调唱好中国股市。笔者无意评论外资金融机构分析师、经济师的个人学识。但他们作为商业机构的分析师、经济师,领公司的薪水,公开发表的评论,肯定要符合公司的利益。据媒体报道,某国际知名大金融机构经济师最近离职了,原因是他的一份内部电子邮件引起某国政府不满。但也有媒体透露,这家金融机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投入了大量资金,而这位经济师经常发表看淡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言论。他的离职不知是不是巧合。 现在,外资投行在大力唱好中国股市,以笔者的小人之心揣测,肯定中国股市上涨对其有利。但利在何处呢?如果是想做战略投资,通过资本市场并购中国企业,股价越便宜才越有利。因此,利很可能来自短期套利行为。一种情况是,这些外资投行已经大量持有中国股票,希望炒高股票后,获利退场,“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但目前,中国官方批准的QFII额度不到7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不过500多亿元,外资持仓量有限。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把中国股市炒高至“非理性亢奋”后突然变调,打压股市,利用股指期货及其他“做空”机制获利。 这种情况不乏先例。1997年10月,刚刚回归祖国的香港,正处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景,金融市场监管也相当完善成熟,但某著名外资投行放话,调低港股持有量。当日港股应声大跌。此后,以对冲基金为主的国际“金融大鳄”开始在股指期货市场大力“做空”,狙击香港金融市场。亏得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动用巨额外汇基金,奋力保护股市和汇率制度,才得以险胜国际“金融大鳄”。否则,后果难以想像。 在国际市场上,不少著名分析师对某个市场,某种商品(包括金融产品)未来价格走势的公开预测,往往“不幸言中”的少,“始料未及”的多。个中缘由,非笔者这类行外人士所能知悉。但不能不承认,外资大投行的实力和“财技”远非一般中小投资者所能比,公开发表预测也是一项“财技”,听者要多留个心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