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当中国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0.9%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各种惊叹和议论就如同被世界杯大赛的精彩进球牵引着,‘哗’的一声传遍了全世界”(《环球时报》)。有人赞叹,有人嫉妒;有人不忘憧憬自己的机会,也有人抓紧盘算遏制的手段。我们自己呢?欣喜之余当然也有忧虑。
最主要的忧虑,是增长质量的问题。从缓解人口和就业的压力考虑,我们需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从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资源消耗、阻止环境恶化和防止生产事故发生的角度考虑,我们又宁愿牺牲一定的增长速度。前者需要“量”,后者需要“质”。两者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代换、此进彼退的关系。有经济学家说,这是中国政府一种两难的选择。
另一个忧虑,就是内需不足的问题。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中,目前消费乏力、马车“跛足”。消费乏力,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优良教育资源)不够、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物价上涨面过大的原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物价涨幅数字是1.2%,但许多人认为不太准确,至少与自己的感觉相去甚远。有人指出,这是统计部门采样时,没有恰如其分地定出耐用消费品与其它生活必需品的权重所致。家电、汽车等虽然频频降价,但水、电、粮食、石油、果蔬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不小。生活的日常支出增加了,其它方面的消费势必就减少了。这也是一种此进彼退的关系。
启动消费,我们已经喊了若干年,但似乎没有多大效果。消费占GDP的比重和居民的消费率,15年来大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
消费的确是一种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同一种消费行为,经济学家可以看到某种经济增长的方式或产业格局变化的趋势,社会学家可以看到某种时代的特征或社会变化的脉络,而哲学家呢,则可以看到国民的某种生活态度或人生理念。如果用一种“综合”的眼光来看,目前国人的消费心态似乎可以用“富而不优”来概括。
“优”是什么?“优”就是优裕和优游——富裕、悠闲,没有生活压力。但是,这种人并不多见。在我们的周围,有太多为孩子上学操心的父母,有太多为父母老无所养发愁的子女,有太多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的农民,有太多惧怕药价而不敢或不想去看病的市民,有太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也有太多天天担心丢掉饭碗的职员。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一道又一道过不完的坎,是一条必须艰难跋涉却又很难看到头的路。所以,他们的钱兜会捂着,一个子儿也要掰成好几瓣花。
“优”还包括优秀、优良——良好的消费习惯。中国人在消费上历来有几大毛病,一个就是无节制。香港媒体经常报道,大陆人到香港旅游就像是暴发户的疯狂之旅。另一个就是好面子。有的人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把诸如婚礼、开业典礼办得风光体面;有的人手机一年要换好几部,轿车几年就要淘汰换新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消费乏力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何时找到了投资和消费的平衡点,也就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