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市域与县域作为区域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联动发展对于优化经济布局、推动城乡融合以及提高整体发展效能极为重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深入推动市域与县域联动发展,具有紧迫且深远的意义。
统筹规划:绘制联动发展“新蓝图”
在区域发展的进程中,市域和县域存在着诸多显著差异,包括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发展阶段等方面。正因如此,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加强统筹规划就显得尤为关键。
首先,要从宏观全局的视野出发,精准明确市域与县域在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市域通常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能力和资源整合水平,应当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构建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与创新高地。县域则应当充分依托自身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市域发展的有力支撑。其次,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力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建立跨区域规划协调机制,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布局的协同互补、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等方面的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这就需要构建一个超越行政区划的协调机构,整合各方资源,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例如,长三角地区通过设立跨省市的协调机制,在交通、产业等领域实现了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协同:打造联动发展“强引擎”
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推动市域与县域的产业协同是联动发展的关键环节。
其一,构建市域与县域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极其重要。市域应当侧重于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以深圳为例,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以及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成果斐然,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对周边县域的产业升级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县域则要围绕市域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实现产业链条的有机衔接。东莞的一些县域围绕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模具加工等配套产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协同关系。其二,重视产业转移与承接工作。市域可以将部分非核心产业或生产环节向县域转移,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搭建有效的产业转移对接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同时,县域要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高承接能力和承载水平。其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刻不容缓。鼓励市域与县域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培育新兴业态与创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的综合效益。有些地区通过发展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实现了农业的增值和农民的增收。
设施共建:筑牢联动发展“硬支撑”
基础设施是联动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强化市域与县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的无缝衔接,缩短市域与县域的时空距离,提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效率。另一方面,加强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供应和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和水资源的需求。此外,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市域与县域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力提高数字化发展水平。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将为市域与县域联动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公共服务均等:共享联动发展“新成果”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联动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首先,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迫在眉睫。加强市域优质教育资源向县域的辐射,通过教师交流、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县域教育教学质量,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通过建立教师轮岗制度、共享优质教育课程资源等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其次,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极为重要。构建市域与县域医疗联合体,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增强县域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让群众在当地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最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统筹推进市域与县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统筹衔接,稳步提升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实现社保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管理服务的一体化。
创新驱动:激发联动发展“源动力”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市域与县域联动发展也离不开创新。
其一,加强科技创新合作至关重要。构建市域与县域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其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刻不容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优化营商环境,为联动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其三,培育创新人才队伍任务艰巨。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市域与县域联动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