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深中通道,7月30日通车“满月”,累计车流量总数已超300万车次。为珠江东西两岸进入“半小时生活圈”,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保障。
通过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深中通道这条被誉为“湾区动脉”的跨海通道,一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前海、南沙和横琴三大国家级对外开放合作共赢载体平台的最优路径,将联通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功能组团,有利于占全国1/9经济总量的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融湾一体化,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开通即顶流 日均车流超十万次
据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数据,“通车即饱和”的深中通道开通“满月”,车流量总数已超300万车次,单小时最高峰超过了8000车次。品美食、走亲戚、寻商机、拓合作,深中通道持续催旺珠江东西两岸人气、商气和烟火气。深中通道也一跃成为日均车流量超10万车次的“超级通道”,远远突破了“日通行车流量将超过8万辆次”的专家预测,成为全国车流量最大的桥梁。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如伶仃洋上穿云跨海的“游龙”,直接连接了深圳、东莞、惠州与珠海、中山、江门这两个珠三角最大的城市群落。此前,深圳到中山需要绕行虎门大桥,行车距离为127公里,需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深中通道开通后,两地间行车只需要20多分钟,不仅节省了时间,减少了交通拥堵,两地还同步进入了“半小时生活圈”,也使得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真正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
深中通道打通了湾区动脉,珠江两岸互联互通,促进了要素资源的便捷高效流通,深圳向西拓展的通道彻底打开,深圳和中山“双向奔赴”的脚步越来越快。位于湾区互联互通关键节点的深圳市宝安区是深中通道进入“深莞惠”组团的第一站。作为深圳西部连接大湾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宝安区已经形成了全国唯一的“空港、海港、高铁、高速、普路、地铁”六位一体的枢纽型大交通体系。在深中通道深圳侧南北走向近50公里的海岸线上,海洋新城、国际会展中心、九围国际总部区等大型配套基础设施依次展开,深圳机场、大铲湾码头等海陆空枢纽紧密相连,宝安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湾区核心。
2023年12月,《深圳市总部经济集聚区布局规划》对外公布了40个总部经济集聚区,其中深中通道门户区先进制造与低空经济总部经济集聚区、机场东临空经济总部经济集聚区都分布在宝安区。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宝安区委书记王守睿表示,强大完备的产业链是宝安区汇聚全球优质生产要素的“强磁石”,宝安区将借由深中通道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深圳产业腹地向珠江西岸纵深拓展,加快联通国内市场,“链”入全球产业体系和布局。
深中通道门户区往北,便是机场东临空经济总部经济集聚区所在地。作为深圳打造世界级临空经济带的关键节点,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正在规划建成年航空旅客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50万吨的世界级空港。2023年航空客货运宝安国际机场排名均在国内名列前茅。随着机场东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宝安临空经济区各类发展要素持续集聚,发展时机日趋成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交通所所长李春海认为,依托深中通道、深大城际、港深西铁北延等重大交通设施,宝安区将以“链接湾区、连通全球”的超级流量中枢,构建面向珠江西岸的“枢纽-总部-研发-智造”产业新体系,增强深圳核心引擎功能。
“向东发展,与深圳汇合”也是中山市政府近几年城市规划的重点。就在深中通道出口旁,66平方公里的深中深度合作区早已成立,包括马鞍岛全岛和附近三个基地。深圳前海正在大力发展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产业等,都可以为传统制造业赋能,帮助中山、江门这些城市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推进其新型工业化进程。
深圳的前海合作区、宝安区、东莞滨海湾新区和中山市翠亨新区同处深中通道沿线沿岸,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历来经济交流、人员往来频繁,有着天然的“区域一体化”基础。深中通道开通,打开了四区区域协同合作的前景和空间。前不久,深中通道沿线沿岸四区共同签订了区域党建共建协议,发布了第一批党建共建合作项目。各方将通过建立实施联席会议、党建活动轮值、区域政策协同、数据共享与信息互动等机制,围绕党建共抓、干部人才共育、产业共兴、招商共谋、服务共融,携手打造湾区党建朋友圈、同心同向力量圈、协同发展产业圈、联合招商生态圈、共建共享服务圈,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融湾发展的新平台。
6月29日静待通车的深中通道深中大桥。记者 刘大伟 摄
6月27日,华灯初上时的深中通道(无人机照片)。记者 毛思倩 摄
一桥飞架前海、南沙、横琴
作为“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区域之间的唯一公路直连通道,深中通道实现了广州南沙与深圳前海的首次陆路联通,也让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这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自贸片区“串联”起来,通过三区进一步互联互通,辐射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联动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前海自贸区扩区后,由原来的14.92平方公里扩展到120.56平方公里,将深圳宝安区和南山区部分区域纳入,范围扩大到深圳所属的整个珠江东岸,也恰好覆盖了深中通道深圳侧最先进入的门户区域。深中通道的开通,“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先发受益。前海不仅就此连通了中山翠亨,还与广州南沙和东莞滨海湾新区有了紧密的物理接壤,在珠江口“黄金内湾”中的区位优势最为明显,且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将在整个区域的联动发展中扮演高端产业集聚区的角色。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前海分院院长曲建认为,随着深中通道开通,辐射带动西岸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成为前海未来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前海位于“黄金内湾”核心区域,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明显,要加速推动前海成为支撑深圳发挥湾区核心引擎作用,成为“黄金内湾”建设的“桥头堡”和“示范地”。
去年发布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提到,前海要畅通深港跨境交通体系,建设更加畅达连通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交通网络。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深中通道开通后,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平台,将以前海为开放枢纽,通过前海的制度创新和产业发展,与港澳乃至世界实现更好衔接。
深圳前海位列我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榜首。截至目前,前海已累计推出835项制度创新成果,88项在全国推广,制度创新指数蝉联全国自贸片区第一。其中,针对境外高端紧缺人才15%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最开始就是在前海试点,然后推广到大湾区内地9市,之后横琴、南沙、河套等合作平台又结合自身人才需求,做了相应调整、优化和超越。郭万达认为,正是在各个自贸片区的相互参考和借鉴中,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才得以变得更大,改革创新更深化。国家级平台要起到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作用,深中通道的开通将更加便利这些创新成果复制应用到更多特色平台上。前海更应发挥自身制度创新效应,让其发展经验、营商环境在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出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深中通道不仅连接了深圳、中山两地,还通过万顷沙支线与广州南沙连接。深中通道通车后,广州南沙至中山城区的行车时间缩短到15分钟以内,至深圳的行车时间也缩短到20分钟以内。从广州南沙出发的跨市公交线路也“呼之欲出”。近期,广州南沙区政府透露,目前已初步确定南沙-深圳前海、南沙-深圳宝安机场的跨市公交线路,并将争取尽快落地、开通运营。
广州南沙定位为大型制造业区域。广州市社科院区域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丽认为,南沙是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拥有“双15%”税收优惠政策、雄厚的汽车制造业和船舶制造业、科教金融业、物流旅游商贸业基础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广州南沙聚集了超千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一大批“独角兽”企业迅速成长,正在打造广深产业融合示范区。把握深中通道通车机遇,如何让产品更加便利地在区域间流通,是南沙需要承担的责任。
而珠海横琴的“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模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可以说,深中通道加速了人员、资金、物资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便捷高效流通,也让三大国家级平台在科技创新上各展所长、协同分工;在高端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领域错位发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的相互融合配合,形成了运营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和科技创新高度。
作为我国第一家香港与内地合伙联营的律师事务所,近年来,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的业务逐渐拓展至中山、珠海、茂名等地。深中通道开通后,该律所深受其益。律所管理合伙人丁华文表示,近期,深圳、中山两地律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拜访与交流,未来还将密切沟通,推进互设办公室或分所,通过律所与律所之间的重组合并等,逐步实现更多湾区城市法律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时鲲说,前海金融服务、法律服务、设计服务等优势产业带来的服务链和创新链将通过深中通道得到延伸,并与珠江西岸的制造链实现更好对接,既能推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还能助力大湾区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供应链网络体系。
盘活粤港澳大湾区
区域融合发展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尤为关键,特别是大湾区这样受到大江大海阻隔的超级都市群,交通互联互通对于促进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从国际一流湾区的发展经验看,以跨海大桥和跨海通道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能。一系列跨区域、跨江海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提升大湾区内的交通便捷度和效率,推动各城市间的深度融合。
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亦是如此,不但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向协同化发展上迈进了一大步,加快了湾区产业和创新所需要的要素与人员流动速度,还大大强化了大湾区整体的竞争优势,使之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中持续领跑的排头兵。除了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深中通道还将盘活大湾区资源,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带来大湾区各城市跨境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及协同、产业链和供应链对接、人才流动与教育合作、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便利。 一直以来,珠江口交通不畅制约着珠西、珠东协同发展,造成两岸经济发展不均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西岸城市的GDP总和仅为东岸城市的1/5,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主要集中在大湾区东岸城市。交通发展作为现代化城区发展的开路先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深中通道贯通不仅有利于深圳中山“双城”联动,更加速构建了“多城联动”格局。在物理空间上,深中通道连接了深圳、中山、广州三地和珠江口东西两岸;而通过与周边高速路网的进一步衔接,这一超级工程将显著加快城市融合、资源要素流动,由此辐射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联动发展。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陈荣彪认为,深中通道这种跨越式的交通大提升大大提高了两岸人流物流的连接效率,同时也为产业协同合作和更多维度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深中通道开通后,不仅有利于推动产业链条在珠江两岸优化布局和合理分工,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和流通,还能实现机场等重大交通基建和旅游、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跨江共享,让“深中通道+”的想象空间更加广阔。可以说,深中通道的开通,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发展前景,更是沿线市民的美好生活。
“硬连通”加速,“软联通”随之提效。深中通道通车后,深圳一流的营商环境、政府运营模式、服务理念,在交流与合作中传递;更多政务事项的跨城通办、湾区通办也被提上工作日程,制度创新成果的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在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政务服务中心可办理的通办事项中,深圳占233项,为深中两地的企业、人才和居民提供了极大便利。中山国际人才港服务中心副主任周佳曼表示已与深圳前海人才港、宝安区人才港在人才服务、培育和引进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深圳、中山可以共享两地的人才服务平台,中山国际人才港可以作为深圳人才港的中山基地,为深圳人才服务。
推动珠江东西两岸城市群融合发展,是广东进一步拓展经济纵深,充分挖掘城市、空间潜力的举措。截至2022年,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常住人口超8000万人,占广东五大都市圈总量的约75%。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将直接或间接让超七成都市圈居民从中受益。深中通道开通后,大湾区城市间“公交化”趋势明显,仅深中间开通的公交车,每天客流量都超万人,成为联通大湾区城市群的重要交通纽带。深圳前海同步开通了两条深中跨市定制公交专线,从前海梦工场北区出发,直达中山博览中心和中山国际人才港。大前海范围内的优质商圈也为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旅游休闲娱乐消费选择。
交通要道的通车往往伴随着人流量的快速增长,各地如何利用深中通道带来的机遇,加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接住这“泼天的流量”呢?文旅成为“破题”关键。中山、江门等地适时推出非遗文化、岭南田园、粤食美味等特色文旅路线,迎来了经深中通道而来的庞大客群。深中通道开通后的首个周末,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含杨殷故居展示区、辛亥革命公园)接待游客量达16.85万人次,与上一个周末相比大增9倍多。其中,孙中山故居纪念馆7月6日观众量达8.4万人次,创历年单日接待游客量的最高纪录。深中通道连接区的深圳宝安区与中山翠亨新区也加强文旅领域合作对接,推出“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推介甲岸村、崖口村等“寻味之旅”,共同开发文旅项目,塑造区域品牌。不少旅行社推出的深中通道周边游等旅游项目,订单已翻几倍,甚至“整个7月没有休息过一天,都是满负荷状态,有时候还要互借旅游大巴”。
从交通的互联互通,到产业、文化的交融互通,珠江两岸都市圈在经济不断融合的同时,城市之间的软对接也不断完善。珠江西岸的江门是知名侨乡,有遍布世界的530多万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每年办理涉外社会法律公共服务事项多达3万多件。深圳国际仲裁院成立的江门中心,办案数量已超558宗,标的额近70亿元。江门和祖籍江门的海内外华侨华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效便捷的仲裁服务;更多侨资、外资企业也能够享受到更专业和国际化的企业仲裁服务,可以放心投资江门。“用世界的规则,做世界的生意。”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刘晓春表示,要以世界一流的国际仲裁专业资源服务“深圳研发+江门制造”的深江经济合作,将侨务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凝聚起更多建设新侨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