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富民车间”项目运转一周年之际,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经济参考报社、新华社贵州分社联合主办的“促进县域农企发展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座谈会暨富民车间项目交流活动,在贵州省石阡县举行。座谈会由中共石阡县委、新华社驻石阡帮扶工作队协办,贵州省内外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富民车间代表等80余人参会。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统筹用好就业帮扶车间”“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针对县域涉农企业资源不足和管理能力缺失,以及联农带农效果不明显,产业发展可持续性不稳定等现状,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于2023年7月发起富民车间项目。
富民车间项目通过“资金+人才+机制”的赋能举措,借助联农带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支持县域涉农企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集体经济壮大、促进农民增收。截至2024年6月,富民车间在贵州、四川落地7个项目,增加7个村集体经济资产238万元,累计发放务工费用680万元,直接受益人数累计达9598人,其中3个项目落地石阡县。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陈志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经济参考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朱国圣,新华社贵州分社分党组成员、副社长杨三军,苹果公司大中华区政府事务总监吴燕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粤黔协作工作队副领队刘正跃,铜仁市委副书记史麒麟,市委常委、副市长赖振玮,石阡县委书记田运栋,石阡县委副书记姚建、张彬等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参加调研或座谈。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陈志刚
陈志刚在致辞中说,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承担着连接城市和推动农村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推动营造有利于富民车间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完善新时代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富民车间项目深入开展,促进市县涉农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将着力找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借鉴各方面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启示和科学方法,以助力乡村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为使命,为实施乡村振兴公益项目发挥社会资源创新实验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共同富裕作出新的贡献。
经济参考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朱国圣
朱国圣表示,石阡是新华社的定点帮扶县,经济参考报大力支持新华社帮扶事业,从人才支撑、宣传报道、项目推荐等方面着力,在网站上开设专栏加大对石阡原创报道的策划力度,为助力石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经济参考报社将不负党媒使命、不负公益使命,大力讲好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公益故事,大力讲好石阡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市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新华社贵州分社分党组成员、副社长杨三军
杨三军在致辞中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以及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等,为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华社贵州分社将一如既往支持石阡帮扶工作,加大对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贵州实践的宣传力度。在宣传石阡乡村振兴好声音的同时,做好贵州省、铜仁市的乡村振兴系列宣传报道。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粤黔协作工作队副领队刘正跃
刘正跃表示,近年来,全省上下坚决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抓紧动态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抓实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紧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两个区域,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两个力量,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总抓手,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防止返贫上求实效。下一步,将持续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过资金加人才加机制,赋能县域企业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铜仁市委常委、副市长赖振玮
赖振玮表示,铜仁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对照上级相关工作要求,聚焦群众增收重要任务,把富民车间项目作为重大机遇牢牢抓在手上,进一步深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石阡县委书记田运栋
田运栋表示,石阡将深刻汲取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做法,立足石阡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活动中,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作主题报告,中国农业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董强发布“富民车间项目成效评估报告”,贵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新质生产力研究院)院长余吉安就县域农企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作专家引谈;相关单位、企业、村集体经济负责人代表围绕自身发展瓶颈、优秀经验做法作分享交流;相关领导、教授、专家、企业代表还开展了圆桌座谈、现场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