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在广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展厅里,这样一条标语格外引人注目。在冷冻过程中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的新型冻存液、在复杂结构叶片上打孔又不会伤到相邻叶片的激光加工技术……展厅内琳琅满目的新材料领域科创成果,都是这句标语在实践中的真实投射。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自2017年启动建设以来,我们就致力于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围绕产业需求做研发,探索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应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广东中科微精的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可以在千万亿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利用超高功率的激光将目标区域材料直接汽化,从而实现高精度的无损加工。这一技术最早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但当时在广东产业化落地还远远不够成熟,应用范围较窄。
“松山湖实验室不仅为光子制造团队提供了启动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帮助团队拓宽了技术应用的范围,使得技术真正在粤港澳区域产业落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光子团队、广东中科微精现场负责人李海鸽介绍。
李海鸽表示,目前企业在电子封装领域最大的客户之一立讯精密,就是通过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平台建立合作。“我们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立讯技术联合成立‘通信技术新材料与光子先进制造联合工程中心’,合作探索万亿电子封装市场中的更多技术成果应用方向。”
在与产业需求实现对接后,摆在成果转化面前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实现量产化,需要经过中试、量产等多个环节才能走向落地。松山湖实验室也在不断探索打通成果转化量产瓶颈,架起走向产业化的完整路径。
“真正成为商品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解决量产的工程问题。”李海鸽说,“松山湖搭建的创新样板工厂具有完备的量产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中试平台,帮助实现了超快激光微加工设备规模化生产,从而跨过量产化的‘死亡之谷’。”
资本市场的导入同样是松山湖实验室的一大特色,实验室和多个创投机构合作,采取了新模式、新机制,保证出站项目顺利实现资本对接。
“我们国投创合和松山湖实验室开展深度合作,设立创合松山湖创投基金,共同对项目进行考察、投资,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同时带动更多社会资金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加速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国投创合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董川告诉记者。
在机制创新等多方面支持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后引进27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化36家产业化公司,销售合同额8.15亿元,其中18个项目融资超9.5亿元、市场估值超50亿元,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强化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聚集高质量人才、为企业提供有效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