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在辽宁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政治经济学前沿问题展开讨论。专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促进产业的高端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等承办。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文科资深教授洪银兴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原理改革了生产关系,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需要有新的生产力理论作为发展指导。新质生产力理论正是当前我国所需的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所具有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新质生产力是发展的新动能;其二,新质生产力由新的生产要素构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我国需要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一是构建创新高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完善市场化创新机制;二是构建人才高地,要培育和使用好战略科学家,依托全国统一人才大市场吸引高端专业型人才。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归纳了当前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五个参照标准,即技术革命的发生、生产要素的更新、组织方式的变化、活动场所的转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他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数字文明时代的前夜。人类需要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以推动新的经济形态的形成。在发展数字技术的基础上,我国需要在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革命的发生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四个方面着力,推动人类文明进入数字时代。
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就意味着我国生产函数发生根本性变化,高质量发展进入到加速推进阶段。在这一阶段,关键是要找到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创造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全球大市场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只要创造和开放了新的市场,供给侧就会自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还要积极实施工业化延伸战略,以实体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把信息化、数字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通过工业化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数字经济范围效应相结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双兴指出,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深度融入未来产业发展中,以数字化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对于抢占全球制高点有重要的作用。未来产业是基于突破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其处于实验室产品到大规模产业化之间,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化主要通过数字技术、数字要素、数字劳动、数字空间、数字平台、数字治理六个维度赋能未来产业发展。数字化驱动未来产业发展,重点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强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兼容性与适应性,还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数字未来产业发展。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兴祥认为,制度创新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他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四个方面阐释了制度创新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一是创新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放管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制度创新能够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二是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主要依赖于制度创新。三是对传统产业进行制度创新,是将传统产业转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的关键。四是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需要国家、产业、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新型管理制度。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冒佩华指出,生产力的源泉包括劳动力和自然力,以及劳动力在利用自然力中所形成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力。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共同跃升,以劳动的技术生产力为核心,以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为支撑,以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为前提。促进产业的高端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杨思莹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化,各经济体相继制定了以智能化转型为核心的战略规划。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已有研究也证实了工业智能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工业智能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工业智能化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合理的产业结构下,工业智能化转型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