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简称NQI)是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包括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组成的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工具。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作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坚实的质量保障。
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实质和重要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产业就是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产业的集中表现;新模式主要是调整重构传统的生产环节和生产模式,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新动能在于将数智化、绿色化更多的创新要素纳入到生产活动,拓展生产边界是新动能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质优”就是在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中,依托科技进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通过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生产力质的跃升。
质量基础设施是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工具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兼具公共产品与产业工具功能,是推动科技创新、质量提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质量基础设施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工具。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质量基础设施中标准的引领、合格评定的验证。质量基础设施以标准化牵引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推动创新技术有效转化为产品应用;以计量和技术进步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推动创新,确保创新技术有效耦合;以合格评定对新技术新产品实施适用性和有效性的测试评价,推动创新成果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在行业和产业中推广应用。
质量基础设施是实现质量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质量基础设施天然产生并内嵌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资源采集、生产制造、流通销售、终端使用等全过程、各环节,通过检验、检测、认证等技术手段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质量基础设施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抓手。质量基础设施一端连着生产、供给,一端连着需求、消费,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配套协作和安全稳定的连接器、黏合剂。既能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还在供给和需求双端传递信任,为我国产品产业贯通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我国产业不断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质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国竞争的重点逐渐由总量规模的较量转向质量水平的竞争。加快建设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我国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的战略选择。
一是推动检验检测行业整合,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检验检测行业是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载体,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质量基础设施的效能发挥。据统计,我国约4700亿元的行业规模,有5.3万家从业机构,行业资源不集中、从业机构能力不平均、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比较突出。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必须加快推进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重组整合,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整合检验检测资源,推动检验检测行业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完善行业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检验检测认证企业。
二是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质量供给能力。质量基础设施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有力支撑。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必须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加快重点仪器、关键设备国产化进程,开展检验检测方法、仪器设备、标准规范等研制,牵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培育建设一批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质检中心等创新平台,主动聚焦、积极融入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实现质量跃升。
三是加快推进国际互认,促进“软联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在规模、速度、深度和广度上日益复杂。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作为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在产业链供应链中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是高效顺畅运行的重要保障。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要进一步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合格评定互认上,建立完善多双边互认机制,争取使我国产业在各领域达到“检一次,报告一份,全球通认”效果,助力我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上,支持国内行业龙头机构积极参与质量技术基础的国际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标准国际化活动,积极提出国际标准提案。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上,要深化“一带一路”检验检测认证合作,加强与周边及共建国家的制度比对、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务实合作项目,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中国检验认证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