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举办“以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国家智库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问题挑战、对策建议等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夏杰长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水平开放,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则需要高水平服务业开放。当前,全球服务业开放合作持续推进,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更多围绕服务领域展开,服务贸易发展迅猛,高水平服务贸易改革平台丰富多彩,我国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为此,他建议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环境,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提升“中国服务”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并发挥“服务+”在扩大服务开放中的作用,形成数字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在开放竞争中形成和壮大新质生产力。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以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的结构形态与性质,对所有权关系、劳动组织形式、分配方式、生产管理等生产关系变革产生决定性影响。随着智能化机器逐步成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占据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地位,将演化出四种新型生产关系:人—人关系、人—机关系、人—机—人关系、机—机关系,后三种呈现出需要通过网络才能构建的特征。他建议,以全面深化改革促新型生产关系的创新,改变那些不利于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的行业制度性偏见、教育科技制度、就业与分配政策、市场政策等,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竞争政策来确保数据的安全合理使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指出,新质生产力形成包括三个方面的机理,即技术创新、要素流动与结构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他认为,深化改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壮大开辟发展道路,要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扩大开放为新质生产力的壮大提供广阔空间,要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壮大提供核心动力,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壮大提供有力支撑,要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