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山东齐河:年产粮22亿斤背后的“粮”事与本事
2024-01-03 新华社记者 萧海川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冬日午后的阳光,洒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上。半个月前下的雪,像一层细腻的奶油。这里是山东德州齐河县焦庙镇周庄村,一望无际的良田正孕育着勃勃生机。

  “咱这里的地,靠着黄河挟泥带沙淤积,有个种庄稼的好底子。”51岁的李建国走下田埂,蹲身拨开积雪。深绿色的麦苗,一下子“探”出头来。“你往苗下面看,这冬前分蘖多好,一株苗能长出好几个穗。夏粮的基础有了。”李建国笑着说。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墙面被喷上彩绘的是变电室,戴着一顶“红帽子”的是水泵台,外墙用木板条装饰的是监控室与水肥配比站,田里还“站”着风速仪、气温计、土壤墒情计……种了一辈子地的李建国,如今是当地一家农业服务企业的总经理助理。他说,过去种地是“七分种、三分管”,现在正好颠倒过来,“只要管得好,种粮一样不差钱”。

  “管得好”,靠的是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带来的底气;“不差钱”,是扎实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回报。齐河县南依黄河,与省会济南隔河相望,素以粮食高产闻名。全县126万亩耕地,夏收小麦、秋收玉米,粮食年总产量常年保持在22亿斤以上,已连续七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据农业部门测算,2023年齐河县的45万亩“吨半粮”平均亩产1553.2公斤,其中小麦单产696.1公斤、玉米单产857.1公斤,基本实现每亩产粮1500公斤的生产能力目标。

  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立宏说,2023年齐河县被确定为全国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创建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区6.55万亩。以此为带动,全县以“增密度、提质量、改施肥、防病害”为核心,开启“绿色增产”新模式。

  齐河县刘桥镇西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化庄说,村里3300多亩地,2023年小麦稳产、玉米增产,就是靠着科技力量。

  “县里推广玉米密植,每亩株数从4200株左右提高到4800株左右,再配上优势良种、田间管理,产量就又上了个台阶。”李化庄说,2023年西杨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其中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挣了35万元。村里的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2023年为近12万亩耕地提供了喷防作业。

  齐河县焦庙镇石门张村种粮大户崔永泉说,每年返青、灌浆、播种等关键农时,县里的农技人员都会到村里现场答疑解惑。“2022年我那100多亩小麦越冬时有些烂根,就是靠着专家支招才好起来的。”

  张立宏说,继每个乡镇建设一个粮食烘干塔后,齐河今年将为每个乡镇修建一座农业“四情”监测站,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苗情、虫情、病情、灾情及时汇总,帮助农技人员更有针对性挖掘土地潜力。

  (据新华社济南1月2日电)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用心、用情、用力——各地推动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观察

用心、用情、用力——各地推动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观察

近年来,全国多地聚焦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数据治理,利用制度优势化解欠薪隐患。

·引流广告“恼人”乱象何时休?

乘风聚势 向海图强

福建省海域海上风电资源得天独厚,年平均可利用小时数超过4000小时,位居全国第一,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321万千瓦。

·铸“链”成“群” 科技创新勇破壁垒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8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8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