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南樊镇郑柴村还是一派忙碌景象,村民们在山楂园里施肥、修剪,村里14个冷库里的山楂也在有条不紊地出货。
郑柴村山楂种植户张青跃告诉记者,当地山楂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多样、酸甜适中,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山楂园,亩产山楂约5000斤,近年来村里的万亩山楂园还成了采摘和旅游景点。
绛县地处山西南部、中条山西北麓,是黄河中游支流涑水河的发源地,独特的土壤条件和山区小气候适宜山楂、樱桃、中药材等特色农作物生长。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绛县山楂”,凭借多年来深耕种植技术、提升标准化、打造产业链、创新文旅体验,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据绛县县志记载,绛县山楂发展于明末,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为研究、解决山楂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和服务果农,1982年,集科研、推广和生产为一体的“绛县山楂研究所”成立。1984年,绛县人民政府决定命名“山楂树”为绛县县树。
为寻找绛县山楂树的根源,记者随当地向导前往县城以南的山林中。从陈村镇出发,经过十余公里的蜿蜒山路,尽头便是一处长满山楂树的山崖。79岁的村民李应密指着一棵深色树干的山楂树说,据村里几代人口口相传,它的树龄有一百多年了,是当地现存最老的山楂树。
“作为‘儿孙辈’,周边的这些也有大几十年的树龄,而且每年都在开花结果。”陈村镇涑水源村党支部书记郭素娟说,虽然老山楂树的品种果子较小,但这类山楂含浆量高、水分小,是药用山楂的上等原料。
从事山楂加工30余年的郭丽珍说,山楂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滞等功效,无论是加工成山楂片、山楂罐头、山楂蜜饯,都很受消费者欢迎。“聊得多了不自觉地就咽口水了。”她笑着说。
近年来,绛县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绛县山楂”于2013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015年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出口至马来西亚、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绛县果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扶持了“维之王”“新鑫”等一批山楂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新型经营模式,衍生出集种苗培育、食品加工、服务、市场营销等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涉及合作社100多个,涉及农户达2万余户,从源头上确保了绛县山楂品质。
记者在南樊镇一家山楂加工厂看到,近30名工人在流水线前熟练地选果、去核、分拣。“过了山楂采收季,我们在家门口也可以打工,每天能有120元的收入。”山楂种植户张金平说。
当前,全县10万亩山楂覆盖10个乡镇、90%的行政村,大金星、大棉球、歪把红等十余个品种全部采用绿色标准化种植方式,种植区灌溉排水系统完善,田间道路硬化、基础设施齐备。邓志义说,绛县发布了《山楂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逐渐形成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完善的全产业链条。
近年来,绛县举办多次山楂文化艺术节,以山楂为主题,大力发展周边采摘园、农业观光园,吸引游客以及优秀电商平台,通过摄影家和媒体达人的视角传播绛县的优秀乡村旅游文化和特色农业产品。
“村里不少村民还开设了短视频账号,拍摄的山楂主题视频为种植户带来不少客商。”张青跃说。
如今的山楂产业园,布局有序、排列整齐。每年5月,白色的花朵如波浪起伏;到了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红山楂,甚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