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经济金融活动中对“投资”这一词耳熟能详。理论上,投资可分为三种,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投资、凯恩斯主义所讲的投资、供给学派所讲的投资。认识并区分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投资对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推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投资
这里的投资主要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中的生产。政治经济学认为,要生产就要投资,要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投资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其最终目的是要获取投资回报。由于各个投资主体选择的投资项目、投资时间、投资地点的不同,最终获得的回报也不同。那些处于竞争末位的投资者将会被淘汰,资源将会被重组。因此,加大力度推进创新以确保领先优势就成为这些投资主体的自觉行为。这些投资主体进行投资主要是为了盈利,盈利后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提升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主义本质上是扩大再生产,这是因为大的企业有韧性、有竞争力。
罗斯福新政或凯恩斯主义所讲的投资
古典经济学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生产出来的产品会自动卖出去,不会发生经济危机。这一理论成立的前提是物物交换,卖出的同时也是买入,一旦形成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就分开了,就会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1933年3月,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治理危机。因为传统经济学并没有给罗斯福提供任何理论武器,他只能摸索着干。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其主要特征是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提振民众信心,达到振兴经济的目的。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适时出现了,他于1936年出版了划时代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凯恩斯一反传统经济学把生产置于第一位的理念,而是把消费放在第一位。他发问道,如果人们不消费,生产还有什么意义?凯恩斯甚至推崇奢侈性消费。最早出现的消费对象,例如“大哥大”就是奢侈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智能手机也不再是奢侈品了。消费结构提升意味着生产和经济结构提升,是经济发展的生动表现。据此,政府要投资,发挥乘数效应,以政府投资形成好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为支持的经济政策对应对当时的经济危机非常有效,如同春风化雨,既及时,又管用,被誉为通向繁荣的经济学,凯恩斯本人也被誉为经济学界的哥白尼。然而,危机问题毕竟是一个结构问题,不淘汰落后产能,没有新的带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出现,继续发展下去只能是加杠杆和滞涨。
供给学派讲的投资
1974—1975年,战后最大的经济危机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西方国家陷入滞胀。面对经济停滞和严重的通胀,奉行扩张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应运而生。货币主义主张单一规则,即每年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保持一定的、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即可。供给学派广为人知的主张是减税,让企业有钱且敢于投资,让老百姓有钱且敢于消费。其实,除了减税,供给学派深层次地认为必须创新。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在更高层次发展,此即所谓的供给创造需求。例如,供给创造了智能手机,并且为消费者所认可,供给就创造了新的市场,带动了经济发展。在供给学派看来,真正过剩的是过时的、劣质的商品。所谓的过剩是创新不足,新的商品并不过剩。供给学派认为,新的产品需要新的工艺、新的设备,例如生产智能手机的设备和盖房子的设备完全不同,甚至连操作者也需要新人。这就需要新的投资、购买新的设备、聘请新员工。供给学派认为企业家通过新的投资,把自己推上了新的层次,把社会经济发展也推上了新的层次,经济摆脱了危机,社会得以前进。
科学地理解、运用投资
上述三种投资的共同点都是把货币资本配置到最好的、回报率最高的地方,但由于投资的主体不同,承担的任务不同,这里所讲的“好”的含义也不一样。
政治经济学中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是为了最大程度获取盈利;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投资的重要作用,其直接目标是阻止经济下滑,但仍要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进一步良性发展的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发挥乘数效应;供给学派所讲的“破坏式”创新,是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在更高层次运行,通常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表现。
为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投资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投资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经济运行之始,投资就是比较、选择,选择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功能不仅是要弥补市场的失灵和不足,而且是要在更广阔的领域大有作为,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政府可以谋其大者,加强顶层设计,高瞻远瞩地制定未来的发展方略、产业政策,实施战略导向。创新充满不确定性,对那些具有战略性前瞻意义、发展前景不确定的技术创新,政府要善于投资,并且敢于进行长期投资。政府不仅要调控市场,还要创造市场。政府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各方面的投资。
民间投资仍然是投资的主力,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可以形成供给学派所讲的“破坏性”创新。近年来,民间投资增长承受较大压力,民间投资面对的不仅是融资难和营商环境的问题,还有投资对象的问题。现在市场上缺乏一些叫得响、市场潜力巨大的产品和项目,如果有这样的项目,产品会不断地转化为货币,根本不缺资金。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需要在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项目上下功夫。选择和创造投资的对象是对一个企业家、一个企业的全方位的检验。
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都有重要作用,我们既要继续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又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义平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森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