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探索科研体制创新 “特区农民”把科研论文转化到祖国大地上
2023-10-24 记者 李晓玲 深圳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海水稻育种专家杨记磙把抗盐碱水稻种到新疆喀什农民的稻田里,让盐碱地里长出了水稻;动物育种专家左二伟潜心钻研巴马香猪品种改良,让“好味道”得以延续推广;作物育种专家黄三文培育出的杂交马铃薯“优薯1号”,解决了马铃薯育种难题;高级农艺师吕亚清研发的“深爱番茄”系列,让人们找回了“童年的味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的现代农业专家们,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四个面向”建设要求,围绕种子、耕地、生物安全等领域,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搭建起“前沿交叉+国家需求”的科研架构,取得了多项重要农业学术成果,并走出实验室,走进农村牧区,把前沿研究成果推广转化播撒到祖国的大地上,让创新性的农业科技成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打造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院所

  成立于2014年的基因组所,是农业农村部、广东省、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共同支持建设的国家级研究所,担负着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深圳试验田”的重任,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院所。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研究所,基因组所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引导科研人员学以致用,把科研论文转化到祖国大地上。短短9年时间,基因组所就从3人筹备小组发展成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2岁的千人研究队伍,其中14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发表90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了多项重要学术成果,形成了以组学技术、合成生物学为核心,辐射农业、食品和生态方向的学科体系,在杂交马铃薯、组学算法、基因编辑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的突破成果,奠定了我国农业生物组学的国际领先地位。基因组所多项科技成果入选“‘十三五’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等。

  基因组所副所长王桂荣告诉记者,以颠覆性、创新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和产品,推动农业、食品与营养健康等高新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民众食品营养与健康,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全所科研人员奋斗的愿景。

  9年来,基因组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地方需求,打造区域创新中心:通过整合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建设“国家农业基因组学中心”“深圳国际农业食品创新中心”,初步建成大湾区农业科技创新的科学设施平台;推动“国际食品谷”建设发展,面向“优良种、放心肉、道地药、精品花”等产业方向,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学中心和产学研创新体系;联合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建巴马乡村振兴研究院,开展动植物新品种、食品安全、特色健康食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基因组所还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建设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股权期权激励、在岗离岗创业制度,搭建产业无缝合作桥梁。目前基因组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初步成型,已孵化出1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总估值超2亿元。

  “以科学为中心”释放科研人员活力

  王桂荣告诉记者,基因组所能够在短时间内汇集众多杰出专家和优秀人才,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归因于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路径,释放了科研人员的活力,打造了青年人才集聚高地。

  以科学为中心,建立所有资源都流向一线的科研服务模式。围绕杂交马铃薯、优良种猪等国家农业重大需求,牵引集合优势科技力量,开展目标导向的科技攻关。基因组所布局的“优薯计划”等9个重大科研项目,吸引了大批相关方向的青年人才。其中,“优薯计划”就吸引到国家优青张春芝、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张新岩等一批青年人才。越来越多年轻科研人才的集聚带来突破,产出了一批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基因组所先后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4篇。

  以奋斗者为本,构建“分类管理、多元激励”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基因组所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中率先实行“预聘-长聘”制,对高层次人才予以5至6年的稳定支持,鼓励大家心无旁骛做科研,让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推行全员聘用制,打造“按需设岗、择优录用、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人事管理体制,赋予高层次人才充分的人财物和技术路线自主权;围绕领军人才组建团队,做到人员自聘、薪酬自定、管理自主,提供稳定经费支持等全方位的支撑保障,保障领军人才自主空间。

  基因组所对标荷兰食品谷发起建设深圳国际食品谷,旨在打造全球农业食品营养领域前沿技术、核心产品、新兴产业的策源地。食品谷吸引了多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在跨国种子公司工作多年的高级农艺师吕亚清加入后,成立了中农美蔬(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7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

  加速成果转化引领乡村振兴

  近年来,农业领域处在创新发展加速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当务之急。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基因组所已累计获批新产品31项,先后孵化了21家企业。其中,中农海稻公司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农美蔬公司依托“公司订单+农业合作社”产销方式,在广东、湖南多地建立种植基地。基因组所所办企业累计拉动融资超7800万元,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现代农业产值。

  与此同时,基因组所还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等条件优势,结合学科方向、人才团队及成果资源,依托贫困地区的环境优势和自然禀赋,充分利用“科技+产业”模式,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发挥科技对农业、食品与健康、生态与环境的推动作用,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给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王桂荣介绍,基因组所充分发挥“平台所”条件和深圳市帮扶政策优势,联合兄弟院所16个团队,筹措资金近5000万元,利用番茄、耐盐碱水稻、牦牛、香猪等项目在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云南昭通设立了长期帮扶点,并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振兴主战场持续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其中,所办企业中农美蔬(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的集成“美味番茄”新品种和高效设施栽培技术,已累计推广300多亩,一年亩产约2万斤,产生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可增加百人就业。基因组所联合所办企业中农海稻在新疆喀什启动的“国家生态粮仓”喀什中心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搭建科技产业援疆平台,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打造了万亩耐盐碱作物种子芯片产业基地,为当地贫困农户免费提供耐盐碱稻新品种种子,并派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水稻栽培技术指导,已累计帮扶农户750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送不起”“挤不进”“招不满” 托育行业供需矛盾待解

“送不起”“挤不进”“招不满” 托育行业供需矛盾待解

托育机构是孩子们走出家门的“第一步”。目前我国托育行业状况如何?未来应如何发力?记者近日走访湖南、广西、天津等地,进行了深入调查。

·要油气增,也要绿色浓——胜利油田持续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观察

北大荒的高产是怎样“炼成”的

北大荒的高产是怎样“炼成”的

千里膏腴地,处处豆谷香。北大荒的平畴沃野上,割台飞转,机车轰鸣,垦区到处都是一派收获的景象。

·国企助力“海上粮仓”迈向“深蓝”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6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