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素有“碧水丹山”之美誉。记者调研发现,当地武夷山市近年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效能,加快构建“教育、保护、治理、打击、修复”一体化法治保障机制守护绿水青山,取得积极成效。受访基层干部群众期待,武夷山不断健全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持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实效,努力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更好呵护武夷生态之美。
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形成震慑
“只是砍了几棵马尾松和杉木,真不知道这是犯法,是要坐牢的。我认罪认罚。”在法庭上,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公馆村村民江某财悔不当初。
2022年7月,武夷山市林业局护林员在巡逻中发现武夷街道公馆村“长窠”山场存在毁林种茶的情况。接到线索举报后,武夷山市公安局立即成立专案组开展侦办工作。
经查,犯罪嫌疑人江某财、江某明、江某旺、江某德系公馆村村民。2018年至2022年期间,4人以开垦茶山为目的,在未经林权所有人同意和未办理林木采伐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到“长窠”山场毁林种茶,采伐林木株数合计889株,采伐林木立木蓄积量合计48.6立方米。因盗伐林木罪,江某财被判处有期徒刑13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5000元。
这是武夷山市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夷山市加快推动打击涉生态领域违法犯罪从“单一式执法”到“整合式执法”转换,受案范围从单一林业资源扩展到水土、非法狩猎等全生态领域,并建立“快侦快捕快诉从重”机制,集中精干力量重拳出击,依法快立快审、从严从重。
严打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行为,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2020年审结25件,到2022年审结数量下降至19件。”武夷山市人民法院院长陈亮说,武夷山市法院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依法从严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行为,破坏生态环境刑事案件数量总体呈下降态势。
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修复与治理并举
记者调研发现,在探索运用法治力量守护碧水丹山过程中,武夷山注重增强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部门协作联动,推行“认罪认罚+修复保护”模式,同时强化法律监督提高治理成效,努力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武夷山水间尽情舒展。
——强化部门协作,形成打击合力。武夷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何寿忠说,近年来,当地政法部门持续加强与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就“林业资源保护”“河道非法采砂执法联动”等问题开展执法司法联动,通过落实联席会议,会商研判执法办案、巡查协作、区域监管等制度,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规范化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打击修复并重,抚平生态伤痕。记者调研发现,在严厉打击生态违法犯罪的同时,武夷山市还积极推行“认罪认罚+修复保护”机制,努力实现惩罚犯罪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武夷山市司法机关共办理31件涉及毁林的“补植复绿”案件,督促被告人履行“补植复绿”达2000余亩,林木存活率达到95%,90%以上受损生态环境得到及时修复。
——强化法律监督,提高治理成效。武夷山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林泽芬介绍,为更好促进依法行政、提升生态执法水平,武夷山市检察院持续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紧盯毁林种茶、畜禽养殖污染、企业污水排放、非法采砂、非法采矿等违法犯罪。“2020年以来,共发出检察建议31份,督促治理被污染损毁的耕地、林地近百亩。”
持续发力呵护武夷生态之美
武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施建兴、厦门大学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张翔等专家认为,武夷山近来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效能,为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受访基层干部群众期待,武夷山不断健全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常态化法治宣传,努力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更好守护碧水丹山。
紧盯突出违法犯罪问题,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增强执法实效。施建兴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完善“两法衔接”工作机制,围绕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违章建筑、森林防灭火、涉疫木打击等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推进形成部门横向联动、纵向协同工作网络,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合力打击违法犯罪,增强执法实效。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开展法治宣传,持续提升普法实效。张翔说,近年来,武夷岩茶市场走俏,毁林种茶的风险仍然存在,建议相关部门创新宣传方式,结合当地涉生态环境类的矛盾纠纷、案件特点,加强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普法力度,通过以案释法开展警示教育形成震慑,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法治意识。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在绿水青山间探寻发展“最大公约数”。施建兴建议,武夷山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全面融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在护绿、扩绿、转绿中增固底板、增创特色、增强支撑,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生态产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