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业内人士表示,粮食安全保障核心在于提升产量,通过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将大幅提升盐碱地粮食生产量。
“此次会议为我们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其中,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中农海稻公司董事长杨记磙表示,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的资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近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盐碱地都被视作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屡被提及。
“我们对海水稻种子进行生物诱导、基因编辑,从而提升海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为其增加健康、功能属性,该技术已成为领跑农业生物的前沿科技成果,尤其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取得重大成果。”杨记磙说。
“盐碱地不出粮”的传统正在被打破。江苏、新疆、山东、广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都有中农海稻的盐碱地农田。“2018年,我们通过科技援疆,将‘海水稻’最新研究成果在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落地。公司为帕乡贫困户免费提供耐盐碱稻种子,种植后平均亩产达450公斤,直接带动贫困户每亩增收150元。” 中农海稻运营总监李草婴告诉记者。
对于海水稻米的储存也有了突破。杨记磙坦言海水稻种植面积有限,产量偏低,为保护其营养价值,储存条件较为严苛。
“纳米多功能保质保真技术”发明人、江阴李玉裕材料科技工作室董事长李玉裕介绍,新研发的纳米多功能防腐保质智慧包装“鲜宝宝”集阻隔、防雾、抗菌、抗氧化、抑制呼吸、抑制乙烯多功能于一体,抑菌率达96%以上。新型保质包装技术,高效保质、保水、防腐烂,降低损耗,常温条件下延长保质期3至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