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陕西宝鸡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
“甜蜜产业”增收致富 “一碗面”规模发展促就业
2023-06-06 记者 张思洁 王艺霏 赵英博 西安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5月,是53岁的姚林东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走到村子周围的树林边,只见数百个蜂箱整齐摆放,嗡嗡的蜂鸣声不绝于耳。姚林东揭开其中一个,查看采蜜情况。

  “最近正值‘流蜜期’,今年雨水多,产量可能略有下降,但好在蜂蜜的品质不受影响。”这位从事中蜂养殖近30年的“老把式”说。

  姚林东所在的陕西麟游县佛堂寺村位于大山深处。早年间,村里多为留守老人,人们靠种植小麦、玉米养家糊口。脱贫攻坚后,佛堂寺村立足地域特色,利用春夏秋三季蜜源植物发展中蜂养殖。

  “中蜂不需要追蜜转地放养,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养蜂取蜜。”佛堂寺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军说,在姚林东等养蜂能手的带领下,村民们从窑洞里零散“土养”,发展到规模化活框养殖,全村一万余箱中蜂每年可产优质成熟蜜60多吨,现在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

  将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土特产”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也使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了新路。如今,麟游县依托当地50余万亩刺槐林发展中蜂养殖、蜂蜜加工等“甜蜜产业”,年产值超过1200万元。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以臊子面闻名于世。“臊子面相传始于西周时期。每逢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用臊子面款待客人。”岐山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张晓宇说,基于悠久的历史渊源,再加上岐山作为关中产粮大县拥有充足的原粮,当地将“做大一碗面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立志让岐山面食翻山越岭,走上全国更多百姓的餐桌。

  在位于岐山县城附近的陕西秦忆浓食品有限公司,一桶桶即食臊子面即将搭乘电商快车发往全国各地。公司总经理净宁波表示,通过与本地农户签订400余亩的农业订单,公司收购面粉、胡萝卜、豆腐、蒜苗等原料进行加工,用原产地材料还原臊子面本味。此外,当地还实施了“百城千店”工程,龙头企业已开设连锁店47户,解决了一方“土特产”走不远的问题。

  伴随这碗面一同成长的,还有众多上下游企业。走进岐山天缘醋产业园,浓郁的醋香扑面而来。企业董事长助理马伟刚告诉记者,随着臊子面越走越远,醋作为调味的点睛之笔,迎来了更加旺盛的市场需求。

  “2018年开始,我们对醋提质升级,适当降低酸度,更好地满足外地消费者口味。2019年,我们创新推出臊子面酸汤调味汁,2022年销售额已突破千万。”马伟刚说。

  围绕岐山臊子面,岐山县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同时建设以包装生产、食品加工、消费体验等多产融合为特色的食品产业园,县域产业空间布局不断完善。

  “过去,标准缺失、生产分散、链条短而不全,是制约‘土特产’发展壮大的短板。通过出台行业标准,把单一农产品发展为多元产业链,我们向产业融合要效益,用规模发展促就业,打通了产、供、销,也把‘地区+美食’的招牌越擦越亮。”张晓宇说,“一碗面”经济已为当地村民提供9万多个就业岗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重拳整治后仍“改头换面” 倒票“黄牛”治理尚需加力

重拳整治后仍“改头换面” 倒票“黄牛”治理尚需加力

迅速回暖的文体市场激起了观众久违的热情。然而,倒票“黄牛”却紧随其后,成为市场的搅局者。

·破解动力电池产能结构性难题需多管齐下

放大数据优势 重塑发展增势——2023数博会上的国企数字化转型样本

放大数据优势 重塑发展增势——2023数博会上的国企数字化转型样本

围绕“数实相融 算启未来”这一主题,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日前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

·山花顶隧道项目正洞掘进突破3000米大关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