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22年1月,我国正式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赓续中华文脉,弘扬长江文化。
记者近期在南京调研了解到,南京市近年来通过加强长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活态传承、生态文化和文旅融合发展、促进长江文化交流互鉴全方位建设长江文化,全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核心示范区和长江流域璀璨明珠,走出了一条长江文化建设的南京路径。
南京夫子庙景区秦淮河两岸雪景。资料照片
因江而生 长江文化建设条件得天独厚
“南京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十代都会,事实上它也是‘长江之子’。”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认为,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的重镇,在长江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文化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南京是长江文明流域的重要发源地。据统计,南京市区域内分布着超过200处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在南京不少地方都能感受到长江文化的印迹。秦淮河、金川河、胥河、滁河等长江支流水系,保存着北阴阳营文化、薛城文化、湖熟文化等古代文明遗存。著名的汤山猿人头骨化石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数十万年人类活动史的重要佐证。
同时,南京还是长江文脉发展的重要承载地。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历史上多次成为长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中心和世界级大都市。“千百年来,长江之畔的古都金陵既是文学、艺术、科技兴盛璀璨的‘天下文枢’,也是长江文化沟通中外、连接世界的重要枢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贺云翱说。
另外,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南京经济活力强劲,科教文化发达,长江文化在当下也正日益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认为,南京是长江下游一个在长江两侧怀抱长江发展的城市,又是一个历朝历代的建筑和遗址留存非常丰富的城市,“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不断地深化它的保护行动,长江文化建设也将更加具有魅力。”
扬长补短 创新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长江沿线城市近年来普遍将长江文化保护提上了重要议程。但记者调研了解到,在长江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诸如碎片化、过度保护或过度利用两极化、区隔化等“短板”需要补强。南京市在长江文化建设中扬长补短,制定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行动方案,编制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建设的规划,全方位创新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建设。
针对丰富但相对零散的长江沿岸历史遗存,南京市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长江沿线传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据南京市发展改革委介绍,南京建立了由整体风貌、古都格局、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文物古迹等构成的保护框架,实现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同时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促进历史文化永续利用,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活力。
目前,南京已制定了《南京长江经济带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实施意见》和《南京市长江经济带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加大对全市长江岸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修缮。
在加强保护长江文化遗产的同时,南京以活态传承妥善利用好长江文化遗产。通过加强对各类文化资源、滨江空间、城市街区等保护更新利用,推动延续历史文脉与改善人居环境、文化赋能城市有机统一。
譬如,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长江流域“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越城遗址地域文明探源,推动龙江船厂遗址、南朝石刻遗址、明城墙砖官窑考古遗址保护利用。推动长江文化博览园暨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览馆等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推动浦口火车站、下关大马路、颐和路等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让陈列在长江沿线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生态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部分,南京在保护和传承长江文化中,将长江生态文化与文旅相融合。一方面持续提升沿江岸线生态品质,打造“春江十里”、三山矶岸线等生态景观;实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长江江豚等珍贵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目前长江南京段已成为野生江豚种群稳定栖息地。
另一方面,南京将长江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串联起来,以长江文化为内核,规划设计特色长江文化走廊,设计“长江文化之旅”等专题旅游路线,丰富滨江演出、美食、夜游、集市等体验项目,让更多市民和游客领略新时代的“春江花月夜”。
“长江是与世界不同河流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贺云翱说,南京应积极发挥长江文化的纽带作用。
多措并举 促长江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
长江文化建设如何出彩出新,向纵深推进?
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院长王佳宁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新茹教授、南京市社科院等专家学者建议,进一步加强长江文化遗存保护、展示和转化利用。加大对长江沿线遗产资源调查和文物考古研究认定工作,完善、细化并动态调整物质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名录和档案,建立长江文化文物资源和保护成果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全社会共享。同时,加强对长江文化的挖掘、阐释和转化,开展差异化建设,推出一批符合现实基础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文旅产品,实现长江文旅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深入挖掘长江精神内核,提炼长江特色文化符号,科学制定“长江IP孵化计划”。
同时,以数字“赋能”,建设“数智长江”发展新高地。“现在已进入数字社会,要重视数字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专家建议,应充分发挥人才和领军文化企业在创意经济、人工智能、3D可视化等领域累积的技术优势,提升长江文化数字化内容供给水平,以数字技术创新长江文化展陈方式。实施长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推出一批以长江文明为主题的大型数字化文博消费体验产品。
加强长江沿线城市的规划协同,提升区域协作水平也至关重要。有关人士建议,长江沿线城市应实行长江水系联动发展战略,推进政产学研联动,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本,探索建立不同城市间政府部门,跨区域的高效沟通协商机制,促进数据互通与信息共享,共同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担当应有使命。
“长江文化是柔和的,容易引发共鸣,拉近心理距离。”南京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认为,“要用长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向海外传递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