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在沪召开的重大基础设施韧性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上,业内专家认为,进一步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韧性,已成为现实需求。
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等专家说,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内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新要求,“韧性建设”应运而生,成为21世纪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词。因此,应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韧性”开展研究,全面认识和解决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提升重大基础设施韧性水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风险,助力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发展。
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是中国工程院打造的知名学术活动品牌。论坛围绕工程科技领域重大方向性、前沿性问题开展研讨交流,发挥学术引领、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此次论坛聚焦了韧性城市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围绕城市韧性基础理论、交通系统与生命线基础设施韧性、地下空间韧性、大跨/高层结构韧性4个专题,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高层次的交流平台。
来自同济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研究人员认为,重大基础设施的设施网络,设施质量,服务能力都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效能。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新时代的10年,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
进入新时期,基础设施建设从规划、设计、建造、运维等,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韧性,筑牢安全屏障,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都成为现实需求。
近年来,同济大学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需求,紧盯制约国家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科学难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同时,汇集各类创新资源,发挥学科群的优势,培育组建了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同济WCTRS国际交通研究中心,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一批学科创新基地。通过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强化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应用研究,全力服务我国新基建发展和韧性工程科技的体系建设。